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11年第三期
字体大小【】 【】 【
【庆祝农工党厦门市地方组织成立60周年专栏】大爱无言矢志不渝——忆双十中学支部老主委严棻老师
2011-10-14
                                           大爱无言矢志不渝
                                                         ——忆双十中学支部老主委严棻老师
                                             双十中学支部  王光辉

        严棻原是厦门市双十中学老师、英语教研组组长,曾任农工党厦门市双十中学支部主委、三届农工党厦门市委委员和三届厦门市政协委员。她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和农工党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燕京才女 “教育救国”
        严棻同志出生于1907年10月7日。原籍浙江桐乡。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她勤奋求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中西女塾”后,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曾以全校学业成绩总分第一获“金钥匙”荣誉奖和最高奖学金。她精通英、法、俄等国语言,钢琴弹奏技艺高深,被誉为“博学才女”。
        燕京求学时恰逢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华北告急,日寇吞并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祖国大好河山危在旦夕,热血的爱国青年都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严棻自幼目睹耳闻我国农村贫穷、落后和愚昧,深信陶行知先生“教育救国”的思想。1933年燕大毕业后,她毅然放弃了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现称“公派留学”)的机会投身于教育事业,曾在河南焦作工学院任讲师,后于西安西北大学医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外语。八年抗战期间她创办西安青年会小学并兼任校长,抗战胜利后又到南京明德女中任外语教师。1952年2月到厦门双十中学任教英语直至1973年3月退休。然而她退而不休,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二春,她“老骥伏枥”担当起了双十中学外语组顾问的重任,不遗余力地指导并协助青年教师备课、出试卷,为双十中学外语组培养了许多业务骨干。张琼珠老师(侨生)30多年后的今天谈到严棻老师时还是那么崇敬景仰,“是严棻老师手把手拉扯我长大起来的!”她满怀深情地回忆道。可以说严棻的一生是“奉献给教育的一生”。
        二、德才双馨 桃李芬芳
        严棻老师的外语教学造诣很深,她的教学水平在厦门市享有盛誉。她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法,因材施教,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生。
        她的学生在《高山翠柏——纪念我们敬爱的严棻老师》一文中写到:高一上时班里有些外校考进来的学生,英文只会简单的“Long  Live……”政治口号式的几个句子,掌握的单词量很少。平时严老师用英文授课,他们就像“鸭子听雷”一样,很吃力,有的学生几乎失去了学英语的信心,但是严老师对他们没有失去信心。首先对初中该掌握的单词,要求他们每天多背8至10个,过一段时间基本达标后再补语法,从定语从句到状语从句,从过去完成式到现在完成进行式等等。星期日严老师牺牲自己休息时间,抱着沉重的“老爷”录音机,(后来学生们都争着帮他拿)到教室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extra help”,一字字、一句句地循循善诱,要求认真理解,不能有“夹生饭”,不能蒙混过关。慢慢地,3个学生跟上了,5个学生跟上了,10个学生跟上了。在严老师苦心教导下,短短半年间这些外校升入本校的学生全跟上了“队伍”,他们也可以阅读“once upon a time……”的英文原版童话故事了。到了高二下全部高中教材教完后,严老师拿来了很好很美的英文原版诗篇让我们学习欣赏,使我们英语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教育,领悟为人的真谛,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有利于培养我们崇高的人格。
为了帮学生圆大学梦,考上喜爱的专业,还特地在家里为毕业班报考外语专业的学生“开小灶”,补习英语,分文不取。
        严老师对学生非常负责,满腔热忱地关爱每位学生。人们都说严棻老师对学生是“严字当头,爱在其中”,所以凡是受过她教诲的学生无不对她感怀不已,如《高山翠柏》所言:“她的形象深深植入我们的心中,她完美的人格是我们永远的师表”。她的学生遍及海内外,许多人事业有成,他们中有医生、教师、企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及各地政要,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国家栋梁之材。严老师本人也因为突出的业绩于1956年荣获“厦门市教育先进工作者”。
        三、临危受命 不辱使命
        1957年,原农工党双十中学支部主委陈实同志因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忙于检查“错误言论”接受批判,无暇顾及支部工作。这一冲击将本已处于松散状态的农工党支部推到了“散伙的边缘”。
        双十中学支部是厦门市中学界最早成立的农工党基层组织,人数最多。眼看这个影响最大的支部就要崩溃,农工党厦门市委非常焦急,经过多次反复研究,并与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中共双十中学支部研究和协商后,拟请严棻同志出面支撑,以期扭转局面。严棻同志是解放初期由农工党厦门工委直接发展的为数极少的社会贤达人士,在双十中学她也是以“德才双馨”著称,深受师生的景仰,她的领头才能帮助老师们甩掉思想包袱,把支部成员重新凝聚起来,使农工党双十中学支部继续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1958年秋,当农工党厦门市委干部谢春安找她谈话,道出市委意向时,她二话没说欣然答应出任农工党双十中学支部主委。其时严棻同志身上可谓压力重重:她的丈夫张博文,(人如其名,他知识渊博,精通四五国外语,人们都说他夫妇俩可合办个外文系)因抗战时在西安曾为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在宴会上作翻译,这段经历在1955年“肃反”运动中被冲击,挂上了“历史问题”。1957年“反右”斗争中儿子张斌生被错误处理。两位至亲都受到冲击,她怎么可能没压力呢?这是其一;其二是作为学校的外语教研组组长,不仅要把两个班的英语教好,还要完成外语教研组长的各项任务;另外她还是学校的工会副主席,整天心里还要牵挂着一百多名教职员工的“红白喜事”,可谓琐事不断。如上所述,严棻同志肩上的担子已着实不轻,但她是好样的,她想到的是党员的责任。她觉得在支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作为老党员的自己应当挺身而出,竭尽全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严棻老师以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化压力为动力,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她用爱化解家里的困境,使家成为家庭成员的“避风港”,日子越过越和谐;她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使学生们受益终身,又以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教风带动全组教师;她还勤勤恳恳地为教职工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大家生活上的贴心人。最后,她不负众望,以众人敬仰的人格魅力把支部成员凝成了一股绳,带领支部的同志们按照中共双十中学支部制定的方向前进,为“继承昔日优良传统,振奋精神,再战三年,改变学校面貌,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之一代新人奉献青春”而努力工作。1959年7月高考学校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双十中学荣获“福建省教育先进红旗单位”,并被确认为福建省重点中学之一,这些荣誉中不乏农工党支部党员的功劳。严棻同志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更是获得了双十中学领导的赞扬。1959年她在农工党厦门市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市委委员并连任三届, 1962年又与双十中学李永裕校长同任第三届厦门市政协委员(连任三届,从1962年到1983年共计21年)。临危受命的严棻同志,真正做到了不辱使命。
        四、宽宏豁达 大爱无疆
        严棻老师爱学生。对文革中受蒙蔽,瞎起哄,批斗她的学生,她原谅了他们的年轻无知。后来这些人明白是非后,要登门拜访,认错道歉,被她拒绝了,她说,“免了,免了。”“向前看永不回头”。
        她爱子女。抗战期间,她在西安既要从事教学任务,又要培养四个儿子,里里外外一把手。天降横祸,三儿张达生突患重病,长期卧床,为了病儿她到处求医问药。就这样,她以惊人的毅力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精力来完成学校教学、教育孩子及救治病孩三方面工作。也许是上帝的怜悯,更有可能是因为母爱的伟大,经过医生的积极医治和家人的精心护理,张达生病情日见好转,终于站了起来,后来还完成了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学业,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的人才。二儿子张斌生1957年“反右斗争”中被错误处理,她教诲儿子“往事付东流,来时尚可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慈母的爱使儿子张斌生从挫折痛苦中走了出来,温暖的心唤起了儿子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她爱丈夫,为国家抗战胜利做过贡献的丈夫张博文在“肃反”运动中被冲击,她深知丈夫内心的委屈,坚信是非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以贤妻的爱抚慰丈夫受创的心灵,始终站在丈夫身边,给予了丈夫巨大的安慰,夫妻恩爱进一步升华。
        她还一再告诫劝勉丈夫和孩子不要纠缠于个人的恩怨得失,要豁达大度地对待历史的误会,乐观向前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张博文、张斌生的冤假错案一一得到纠正平反。张斌生同志回厦还曾任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博文先生也是“夕阳红”,过着四代同堂的幸福晚年,高寿至九十有五,方驾鹤归去。
        严棻老师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丈夫,爱她的学生、同事,爱人民,爱国家,爱我们的社会,爱中国农工民主党,爱我们的领导党——中国共产党。大爱无疆。
        严棻老师于1992年10月25日离开我们,享年86岁。18年过去了,她音容宛在,大爱永存。愿天堂的路洒满鲜花,愿她在天堂里歌声琴声永远相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