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论坛】当我们远离了鲁迅
2010-12-06
外国语学校支部 温遒 鲁迅从教材大撤退一事再度牵动了媒体神经。有时评云,以鲁迅为模板去挑战世界,最终失败的英雄太多,我只想跳出鲁迅的语境,好好看看这个世界。9月以来,面对2010年各地中小学教材将鲁迅《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作品被删除,网上成了热议。令人回味的是,为何面对鲁迅作品从教材撤退会不断引发波澜? 不能说,对鲁迅从教材删去的赞与弹者都是什么守旧与与时俱进之争,无论赞与弹都有着一定道理。但从公众心理看,似乎弹者的声音越来越大,那么其背后折射的是什么? 有人说,鲁迅作品的语言晦涩,从语法来看也不够规范。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近日也说到,鲁迅部分作品太深。也有“课本应时变动,鲁迅自在人心”的堂皇理由;更有“时代不同,鲁迅也有过去式”的见解。但人们之所以对上述观点不以为然,乃在一个问题,时下某些大中学校青少年思想问题不少:比如一些青少年以追求优雅生活为目标,一些大中学生“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亲爹娘”;一些大中学生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缺失;一些大学生甚至走向腐化堕落等。分析“鲁迅从教材大撤退”不能不看到大中学校思想教育状况这个大背景。因此,强化对青少年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旗帜鲜明提出了“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问题是人们分析学校青少年思想状况的一把钥匙。实际上,分析部分学校青少年思想的混乱状况,既与社会上不良风气有关,也与某部分大中学校放松忽视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有关。 思想工作说到底是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意识形态,不是先进思想正确思想占领必然会被其他杂七杂八思想占领。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的一代新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青少年学生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但语文教材却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就鲁迅作品而言,之所以能够穿越时代,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乃在于,鲁迅作品对旧中国社会的群体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谓深刻。比如,《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不仅在于它对于几千年积淀的国民性或曰国民性格的入木三分,更在于时隔90年,《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可以说具有恒久的普遍的意义。比如说名人之战、古人之争,仅是为了一点“经济效益”,那是看浅了些,说到深沉处,还是一个“姓赵”的“原则问题”,事关身份,事涉后代,所以不能不争。此外,无论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是“匕首和投枪”,都表现出一种尊重和维护常识的行动,一种勇于说出真话、敢于批评现实的自觉,一种不安于现状、不屈于现实的姿态。这些正是当代人普遍缺失的品质,有人说,中国作家已经普遍确实鲁迅身上那种批判社会的责任感,也许过激了,但可见,鲁迅作品对时下仍然有启迪意义。 语文教材选择,不但涉及文学文体选择,同样包含着用什么观点去选择的问题。其实,连号称自由世界的美国选择教材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美国教科书里面选择了大量的所谓的“晦涩”型作品,诸如《美国的危机》、《对〈解放黑奴宣言〉的反映》、《在立宪大会上的讲演》等作品,这些无不是直指时代的作品。中国学校在语文教材选择上更不能放弃传统政治观点。 至于有人说鲁迅作品的语言晦涩问题,这是个事实,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鲁迅的作品如此丰富,是否尽皆语言晦涩?比如《社戏》,比如《祝福》,其实并不晦涩吧。就算有一些作品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也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处理方式,减少其对学生理解作品产生的困惑。 鲁迅的作品滋养过几代人,一个关注现实的具有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中国人,他的精神基座上往往有着鲁迅的烙印,而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正是当代年轻人所缺失的。希望鲁迅归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