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10年第四期
字体大小【】 【】 【
【党员论坛】略论中西医结合临床的近期模式
2010-12-06
略论中西医结合临床的近期模式
厦门大学第三支部  王长荣


        1960年,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提交《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西医结合”的概念被首次提了出来,在各级领导、广大医务人员、中西医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的积极努力下,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人们也深深地感觉到,要做到中、西医真正的结合,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药学并非易事,实际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它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1980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指出:“必须团结依靠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这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发展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医药学,推动医学科学现代化。”1983年12月26日《卫生部关于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意见》又着重指出:“中西医结合工作只有在中医、西医各自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这两个文件为今后医学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指明了方向。如今已过了30年的时间,回顾一下,中西医结合的现状究竟如何?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应该如何走、怎么走,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无法违避的问题。以下来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的状况

        30年来,在卫生部两个文件(指1980年的会议及1983年的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中医、西医“长期并存”,“各自发展”,互不干扰,互不排斥,出现了自由发展的繁荣局面,各自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中、西医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逻辑思维及方法论,因此无法强求一致,也不可能各自去包容对方,所以只能各自发展,长期并存,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等到两种医学都发展到极其高度的时候,也就是我国新医药学建立之时,到那个时候,中西医就已经自然的结合了。这是人们在这段时间中的思维方法。

        可以说,中、西医现在的状况几乎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扰,这是客观存在的众所周知的事实。

        中西医结合的状况如何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培养了一批西学中的临床和科研人才,他们在中西医结合的事业中发挥了骨干的作用,无论在科研或是在临床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些人现在都年事已高,不少人已退出了工作岗位,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和鼓励措施,西医学习中医已陆续停办或很少举办。虽然部分医学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举办中西医结合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规模有限,学科设置混乱。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的学生,学出来“中医不清楚,西医不深入”,要去搞临床和科研,困难实在不小,靠他们去搞“结合”,要做出点成绩来更不容易,远远不能满足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全国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院有200多所,虽然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做到中西医结合的为数不多,分科仍然与综合性医院相同,中医科仍然别出在西医各科之外,基本模式还是中医开中药,西医开西药。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有那么几种形式:1、西医检查诊断,中医辨证用药。2、不顾具体病情,中、西药一概同时并用,治疗某种病。3、用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直接治病,如青蒿素治疟疾、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等。它们有的已通过实验及临床验证,研制成新药并用于临床。前两种很难称得上是“中西医结合”,还不如是说“中西医凑合”。第三种的确是科研成果。目前,第1、2种情况较为普遍,在科研成果尚未出笼之时,医务人员也唯有这么做才算是在做“中西医结合”了。

        可见,目前中西医结合大多数是流于形式,而科研项目仅仅落在少数科研人员身上,以化费大量资金为代价,而收效则在数年之后,真正能用于临床的就更晚了。

        二、中西医结合的近期模式

        我们不能总搞“中西医凑合”,这样不但是流于形式,而且如果是一种病,中、西药一起同时使用,双管齐下,不讲禁忌,不见得就能提高疗效,有时反而是适得其反,药源性疾病容易产生,更会造成药物的浪费。我们也不能坐等科研成果的出笼,因等待的时间太长了。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现在这个阶段,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如何去搞中西医结合呢?

        2001年3月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陈可冀院士说:“医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类的健康,……治疗时该用西药的用西药,该用中药的用中药,西药、中药都不能解决的时候,西医、中医的办法有机地配合起来使用,提高疗效。……两种医学,各有优势,……把中医和西医的优势都联合应用起来。”

        首长和专家的教诲应该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病人,消除中、西医之间的隔亥,打破它们之间的界线,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该用西药时用西药,该用中药时用中药,或者先用西药后用中药,或者先用中药后用西药,或者西药、中药同时并用,……等等。只要对病情有利,能提高疗效,就应该如此去做。纠正现在那种中、西医毫不相干,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互不交通的状态。现在在综合性医院里,有中医科,也有西医的各个科,基本上是中医开中药,西医开西药。中西医结合做得很少。具体来说,中医一般不开西药,西医一般是先开西药,然后再开一点自己知道的中成药,至于他开的中成药是否对症,效果会怎么样就不知道了,而中医开西药也多是外行干内行的事。中、西医脱离已成为现实中不能不注意的事实,中西医结合靠谁来做呢?倒是一些社区医院里的全科医生和农村卫生院里的医生,他们有些人却能兼通中、西两医,遇到疾病也能中、西医并用,因病施治,但是他们的这种结合毕竟还是十分粗浅的。虽则如此,中西医结合在他们身上运用得何等之流畅!因为他们没有体制上的约束,他们是自在的。相信在这种体制的保证下,只要他们好好的用心钻研,就肯定能做出成绩来的。

        由此可见,中医不懂西医,西医不懂中医,中医和西医的分隔又是那么清楚,是阻碍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原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中西医要结合这个口号上,我们要切切实实做一些工作,作一些规划,让中西医结合能够以更快的步伐前进。为此,本人建议:

        1、建立或改革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机构。本人所设想的模式是打破中西医的界线,即不分中医和西医,设立临床各科,配备中西医结合的医生,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中西医结合医生的来源,必须是既懂西医又懂中医的医生,他们可能是西学中的老一辈专家,也可以是中青年中兼懂两医的人才(如中学过西、西学过中的医生),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中、西医都未学透,他们还需在实践中多加磨炼,才能派到用场,可以作为储备力量来使用。至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生应该在专科中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合格的中西医结合医生比较难找,说穿了还是一个人才的问题,这也就是中西医结合难以正常开展的原因之一。

        尚未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院的地方应该创造条件去建立,条件不够的可以先考虑成立中西医结合诊所或中西医结合诊室。逐步完备之。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院(或诊所、诊室)是实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基地,一定要把它办好,切不可流于形式。我们要像培育襁褓中的婴儿一样悉心地去培养它,因为它是中西医结合的希望所在。

        2、提倡中医学习西医、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师、西医师都有两套本领,可以根据不同病情灵活使用中药或西药。这是快速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议各级卫生和教育部门把西学中和中学西的工作尽快抓起来,以满足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3、定期召开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交流学术心得。内容应着重于针对某一种病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用药方法(即根据不同病情及疾病的不同阶段灵活选择应用中药还是西药)。

        举行这样的会议,可为编写实用的中西医结合教材打好基础。

        4、中西医结合是一项向高层次发展的事业,也是中国医学发展的方向,政府和各级部门应该支持和鼓励医生去从事这项工作,要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和鼓励措施,如从职称和待遇上予以保证,以使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能安心工作,并且感到自己的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总之,一切为了病人,中西医宜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才是提高疗效的根本途径。这就是本文提出的中西医结合近期模式的出发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