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9年第四期
字体大小【】 【】 【
【建国60周年暨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专栏】回首同集路
2009-12-29
                              回首同集路
                           陈进修口述   谢道鸿整理
    连接同安与厦门的同集路,从六十年前的牛车路到之后的“福建第一路”,从最初的坎坷狭窄到现在的平坦宽阔。风风雨雨中,几代同安人一起走过,见证了家乡发展的历程,也见证了时代进步的历史……
    据前辈们说,解放前的同集路不过是一条牛车道,荒凉萧条,时有打家劫舍的土匪出没。为了养家糊口,我的爷爷和村里的一些人还是冒险在这条道上搞起运输,即在马背上帮人驮货物赚取工钱。1945年的一天,爷爷他们突遇土匪打劫,一同伴因舍不得交钱,便被土匪用绳子活活勒死。目睹残状的爷爷回家后仍心有余悸,吓得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西去。
    那年我父亲才19岁,上有母亲,下有三个弟弟。为了生计,父亲只得硬着头皮继承爷爷的老行当。好在不久就迎来了解放,土匪没了,同集路也安全了,他的运输生意稳稳当当地做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父亲说,他比爷爷庆幸多了。
    六七十年代的同集路,是一条两车道的泥沙路。牛车马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轰轰而过的解放牌汽车。那时,尽管路面坑坑洼洼,车辆在不少路段都要停停走走,行人常常遭遇“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尴尬,但不少人心里却是甜滋滋的,因为自家门口终于有了汽车,而且是国人自己制造的汽车。我们沉浸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喜悦之中。
    1979年到1981年,我在集美师专读书。那时的同集路已是四车道的柏油路了,两边是高大的马尾松防风林。汽车奔驰在这样的路上,轮胎紧贴地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给人一种飘逸飞翔之感。那时,乘坐客车的人也算是高消费人群吧,比如我从集美回马巷,屁股没坐热,就花去7毛钱车票,几乎是一个农民一天的收入啊。那时的客车班次少,乘客同时还得是有时间的人。记得每次回家度周末,我总是周六午饭后就在集美师专门口翘首等车,好不容易来了一辆,往往因为已经超载便从我们面前呼啸而过,只好再等下一趟车,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等待,往往要等到下午4点多才能够挤上一趟车。当然,那时的乘客是不计较时间成本的,比如那时的我,只要一上汽车,一听到汽车轮胎在柏油路上发出的“沙沙”声,就仿佛听到了世间的最美音乐,顿时可以将先前等车、挤车的所有懊恼都抛向九霄云外。如果遇上台风季节,柏油路两边的树木时有被吹倒,横躺在路边挡住我们的车辆,我们这些旅客就很自觉地与司机一道下车将其搬移,而后继续前行。
    最让我们同安人兴奋与自豪的应该说是1995年吧。那年同集路被改造成了“福建第一路”:双向六车道,60米宽的路基,中间有一条饰以各色鲜花的隔离带,沿途还有各种漂亮的景观设计。出行在同集路上,“特区之风”便扑面而来,没有旅途疲劳,有的只是我们同安人的自豪和骄傲。那时的同集路,还方便了在岛内上班的同安人,使他们真正成了早出晚归的“披星戴月族”。
    那时,我们竟以为,享有“福建第一路”美誉的同集路,可以让好几代同安人的出行变得高枕无忧了。当然,也有人认为,将同集路拓得那么宽简直是浪费!
    但是,谁能够料到,风光一时的同集路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经被人戏称为“同挤路”。随着同安经济的发展,同安人私家车的日益增多,特别是工业集中区企业的大量进入,当时设计日流通量2.5万辆次的同集路,目前已达到了8万辆次左右!为此,同集路辅道的改造已被同安区人民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BRT的建设已经在同集路上夜以继日地施工,据悉,这条BRT线路今年年底就将出现在同集路上空,成为缓解同集路交通压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万物枯荣兴灭,世间时序流转。同集路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了解放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同安区社会的蓬勃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