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他的夕阳红似火———记农工党厦门市同安区总支老主委、同安一中退休老师王陵生
2009-08-05
同安区总支部 谢道鸿
若不是事先得知,我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气质儒雅、思维清晰的银发老人竟已88岁了。他就是农工党同安区总支老主委、同安一中退休老师,他叫王陵生。 28年前的1981年,60岁的他退休了,许多人都好生羡慕:老王身体好,思维活络,正逢改革开放之初,又处厦门这片热土,退休后有了自己的空间,随便做点啥都比那几十年的教书强。 有人甚至还戏言:老王退休之日,就是大发之时。 但是,王老师却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继续留在同安一中教书! 学校领导当然喜出望外。因为这位解放前毕业于国立海疆大学法商系的高才生,在同安一中可以说是顶梁柱级的好老师:他是多面手,曾经在学校里同时教过英语、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从教几十年来,他总是超负荷工作,就在退休前也还是一周20节课的工作量;他有建设教研组的丰富经验,从1954年担任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起,就一直致力于教研组建设,所带的数学组在福建省都颇有名气,他曾在全省中学教研组长会议上代表厦门地区作大会发言…… 但学校领导又于心不忍。因为老王为学校辛劳了大半辈子,现在终于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不让他休息,不给他自由,似乎讲不过去啊。校长动情地告诉他:老王,我们给您一间办公室,泡泡茶,看看报,指点指点年青人,其他事就不要做了。 而王老师却斩钉截铁地说:我身体好,还不到享清福的时候;再说,学校眼下正缺乏师资,你们跟我客气什么呢? 于是,退休的他又重新站在了三尺讲台,并且一干就是整整5年。 在这5年里,他依旧是一周20节课的工作量,依旧是热衷于撰写他的教学论文。1982年6月,他的论文《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做法》发表在《福建教育通讯》(数学版);1985年2月,论文《选择题的编制和解法》发表在《中学数学月刊》(湖北省)。 在这5年里,他还做了一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生以来最值得骄傲”的事,那就是筹备建立了同安县的农工党组织。 1952年就加入农工党组织的他,对农工党有深厚的感情。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民主党派活动长期陷入瘫痪状态。“文革”后的一系列拨乱反正政策,让他看到了民主党派的曙光,1982年前后,他与同事叶金铁等人积极联系农工党组织,并在同安县开展组织活动和发展党员。1983年2月,在当时的县委统战部支持下,他们终于成立了第一个农工党小组,也是同安县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党派组织。那年,62岁的他任农工党小组组长,并且连续做了三届,一直到做到1990年3月——那年他已70岁。 在这5年里,党和政府也给予他相应荣誉,比如:1984年10月,政协福建省同安县委员会聘请他为委员;1985年1月,他当选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9月,同安县人民政府授予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1986年7月,王老师在同安一中画上了一个完满句号,真正退休了。 教了一辈子书,又超级服役了5年,应该说是过足了教育的“瘾”了吧?就在大家也都这么认为的时候,王老师却又开始了他的新征程——以同安县农工党组织的名义筹办同安县培才学校。 有人说老王这架老马车“刹车系统不灵”,放着清福不享受,“尽干蠢事”。 有人说老王这架老马车不自量力,没有教室,没有师资,没有经费,办什么学校。 可王老师有他自己的想法。十年文化大革命,多少年青人没有学到知识,他们深受没有文化的痛苦。现在,他们醒悟了,好学了,可他们的基础很差,如果不给他们一个补救的机会,那将是他们人生多大的遗憾啊。他说,培才学校是一所业余学校,不收学生的一分学费,目的就是解人家的燃眉之急,办学方面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退却。 说干就干。这年7月,他告别同安一中的讲台之后,就在同安县游说各方人士,争取社会各界对新生的培才学校的支持。 他首先游说同安县工商联,因为它空了几间办公室。该单位领导听说老王要搞公益事业,爽快地答应将这几间办公室全部借给他当教室用。接着,他游说同安县的其他单位,请人家为培才学校做广告,让更多的年青人来培才学校补习;最后,他到各学校去游说骨干教师,请他们来培才学校义务上课。在他老人家的感召下,许多人给培才学校捐助了课桌椅,他的培才学校于这年的8月份就开张了。 “那时,初中上不了高中的,高中上不了大学的,都会来我们这所学校补课。我自己也在学校里义务上课。学校办得最好时有3个班级,120人,解决了不少社会青年的上学烦恼。”说起这段往事,王老师今天还洋溢着满脸的幸福。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同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王老师的培才学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所只办了三、四年的学校,在同安的教育史上虽然短暂得有如一颗流星,但它却是如此的耀眼,至今还常常为同安人特别是同安的统战部门口口相传,因为它适时地缓解了同安那时教育资源短缺的一大问题,成了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分忧的一大杰作。 1990年3月12日,是70岁的王老师最高兴的日子。这天,农工党同安县总支成立了,有36名党员参加的第一次总支党员大会在县政协会议室隆重召开了。看着同安县农工党组织这般发展壮大,他心里真像喝了蜜似的。8年前,他和叶金铁、陈萍影等人为了在同安县发展农工党组织,没有活动地点,他们把自己的家开辟为党员活动室;缺少活动经费,他们将自己的薪水默默垫付。8年后的今天,同安县的农工党组织已走过了小组、支部再到总支部的历程,真是欣慰啊。这一天,他们几位农工党的前辈被党员们一致推举为总支部的主委、副主委,他似乎感到从未有过的责任担当。 如何将组织活动开展得更好一些?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这个组织中来?70岁的王老师又陷入了深思。 开展活动要有一定的经费,而党派的活动经费一向紧缺,怎么办?他想到自己的专长是讲课,何不自力更生设法解决一部分呢?1990年前后,许多单位也需要骨干老师去他们那里补课。莲花镇炮团听说王老师的数学课上得好,就慕名而来请他到部队为士兵上数学课。70高龄的他开出了1小时2元人民币的“高价”(当时工资不到100元人民币);同安县委党校早就知道他的大名,请他为学员上数学课,他也明码标价,一个月赚上100多元的工资不成问题。在莲花镇炮团上了一年多的课,在县委党校上了两三年的课,党派活动经费紧张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吸引人才要树立党派形象、严把入党关。如何严把入党关呢?他结合党章,做了两点细化标准,即:单位的表现要出色,社会上有一定名望。为此,身为主委的他,总是亲自抓新党员的考查工作。只要谁写入党申请,他都要走与当事人谈话、到当事人单位访问的程序。那几年,他没有少骑单车,没有少乘公交车,他忙得不亦乐乎。 1993年3月16日,农工党同安总支召开第二次党员大会,他改任总支名誉主委。“那天,我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啊!”他说。 但是,王老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做了名誉主委后,他还常常被邀请到同安县银行等部门上课,并且还坚持写教学文章。1997年7月,他的论文《我教财经应用数学的几点尝试》发表于《中华会计函授》。 据知情者介绍,王老师真正不讲课是1997年之后的事情,“76高龄后,老头才真正安静下来,不简单啊!” 据悉,今年88岁的王老师有五个子女,但他并没有和他们一起生活。他说,这十来年我不上课了,就很注意保重身体,我可以独立生活,尽量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你问我怎么保重身体?做到健康专家讲的六字诀,“管住嘴,迈开腿”。我们老年人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贪求吃香喝辣;我们老年人的作息以早睡早起为宜,睡觉少了,可以多散步,到户外走走,身体自然就可以。 忽然想起一句诗:“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是啊,这不也是王陵生老前辈的写照吗?退休28年来,他正是执一份这样深深的情结,保持着一名农工党人的为人本色,健步走在人生的夕阳道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