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9年第三期
字体大小【】 【】 【
【建国60周年暨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专栏】细数鹭岛道路高架桥
2009-08-12
                                       防保支部  黄育东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它联结并沟通城市各个组成部分,使其形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现代化城市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日益向高效率发展,建立一个畅通、迅速、安全、舒适的道路交通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近两三年来,厦门为了解决城市道路交通严重拥堵问题,花了不少精力和资金,使岛内路网体系建设越来越完整,解决了不少交通问题,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把路和桥高高架到空中,叫高架桥、高架路;离地面的距离最低,前后加一个斜坡、直接跨过一个或几个路口的,叫跨线桥(也称为高架桥);跨越城市道路而形成了立体交叉互通的,叫立交桥等等,统称高架桥。而今,厦门岛内道路交通,己形成的一个高架桥大观园,搜集记下:
        一、文园路高架桥。位于文园路厦门一中旧校门口转弯段,是厦门第一座城市道路高架桥,主桥长130米,有6孔桥孔,其中孔径30米的1孔、孔径20米的5孔,两端引桥共105米,桥面宽9米。始建于1990年5月,1991年2月初竣工,投资300万元。当初由于车流量大,对解决学生进出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建桥。它是厦门最早的高架桥。
        二、石鼓山立交桥。位于厦门湖里区殿前石鼓山是厦门第一座也是我省规模最大的互通式立交桥。它处于福厦路、疏港路和殿前路的三道交汇处,是进出厦门必经之地。该桥于1993年6月动工,翌年9月竣工通车。该桥为双喇叭式全互通立交桥梁,具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车人分流,互不交织的多重功能。共由13条匝道组成,总长6600米,其中桥梁1700米,占地达11公顷。日双向车流量达8万辆,厦门的进出岛转换全靠它。它是厦门最早的立交桥。
        三、东渡互通立交桥。位于东渡路上下于海沧大桥的立交,1999年底建成通车。由主线桥全长784.90米,单箱单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面宽24.5~46米;6条机动车匝道桥(长1811.8米);匝道路基(长883.46米);匝道全长3475.3米等组成。
        四、近海岸的高架桥——演武大桥。位于环岛路厦大白城至海军码头段。它极大地改善了厦门老市区的交通状况,既实现了鹭江道与环岛路相连,又满足了临海见海的旅游休闲功能。该桥梁离海平面最低为5.5米,与岸线基本齐平。桥梁总长3457米,其中海上桥梁长2857米,桥面为双向车道,南段为6车道、东南段为4车道。行车时速60公里,匝道时速30公里,为城市一级主干道,形成了美丽的观海长廊,也为世界上桥位最低的海湾桥梁。2003年“9·8”建成全线通车,总投资9亿元。
        五、东渡路高架桥,又称疏港路高架桥。第一期于2006年5月份通车,桥上规定时速为60公里,匝道为40公里,从东渡路直达兴湖路的华昌路口,只需5~6分钟。高架桥起始于濠头榕树以北,终点位于象屿保税区路口以北,桥梁全长2430米,标准桥宽18米,采用防滑降噪路面形式,改善环境;第二期从象屿保税区至杏林大桥段,南起象屿保税区路口与东渡路(海沧大桥——高殿二号路段)衔接,北至在建的厦门杏林大桥引桥,路线全长2091米,其中高架桥长1389米。它是我省历史上第一座分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高架公路交通道路,也是我省第一次大规模采用透水降噪的沥青路面摊铺技术的高架桥。
        六、滨北立交桥。它是疏港路高架的一部分,位于疏港路与湖滨北路交叉口,主线桥上跨湖滨北路路线长600米(含引道204米),双向四车道,设三匝道,总长1217米。
立交桥匝道,左转车辆又可避开原来设置在桥下的红绿灯,通过匝道桥实现交通转换。即从疏港路往湖滨北路由原来的左转改为从右侧的A匝道上行至C匝道下行到湖滨北路,从湖滨北路往湖滨西路由原来的左转改为从C匝道上行至B匝道下行到湖滨西路。其余方向车辆通过地层设置的信号灯通行,路口通行能力由4.1千辆/小时提高到8.8千辆/小时,盘活了交通路口堵点。
        七、华荣路立交桥。2007年7月3日竣工通车,它起于华荣路,西上跨疏港路,东下殿前二号路口,桥梁横跨似一只青蛙造型,桥梁全长244米,其中主桥长116米,两引桥各长3×30,引道总长135米,为三联八跨连续箱梁桥,为岛内首座“人车两用”立交。
        八、仙岳路上高架桥。2007年2月份,仙岳路西段从海沧大桥东引桥至鹰厦铁路西侧高架全线贯通,全长6公里,桥宽25米,双向6车道。该桥分三段:湖滨东路口跨线桥,从七星西路口起桥跨越湖滨东路至东岳二路口,总长911.06米,桥梁为6联19孔685米,引道长226.06米,其中路口为一联长115米的钢箱梁;莲岳路口跨线桥,从育秀东路口起桥跨越莲岳路口至屿后路口西侧,总长434.31米,桥梁为1联5孔185米,引道长249.31米,梁部均为钢箱梁;福厦路口跨线桥,从西浦路口起桥跨福厦路及台湾街路口至鹰厦铁路西侧,总长1284.81米,其中桥梁为8联29孔1080.01米,其中跨福厦路及台湾街路口主跨均为钢箱梁,共长252米,其余828为混凝土桥。
        仙岳路位于厦门岛中部,西连海沧大桥,东接翔安隧道,是一条横贯厦门岛东西的交通要道,使厦门岛东西部缩为15~20分钟。
        九、呂厝跨线桥。于2007年“9·8”前建成通车,它在嘉禾路中分带上架起一座跨越吕厝路口的跨线桥。跨线桥为9孔单幅桥,双向4车道,加上两端引线全长490米,桥梁宽度为18~19.8米,主桥长度为280米,净高5米,限速60公里/小时。跨线桥为局部钢梁吊装,吕厝路口四个方向的地面层道路进行渠化改造,与桥梁共同组成立体交通,以利车辆的快速转换。
        十、成功大道上高架桥11座。成功大道,它是第一条贯穿厦门岛南北全程无红绿灯的快速干道,全长14.3公里。总投资22.2亿元。除穿山的隧道外,凡与厦门岛东西向的道路相交叉的,都设有立交桥,共计11座,分別为:机场立交、环岛北路立交桥、湖里大道立交(下穿隧道)、南山路高架桥、仙岳路立交桥、呂岭路半互通立交桥、莲前路立交、文曾路立交、万石钟鼓山隧道立交和环岛南路立交等。它贯通厦门南北行车只需10分钟左右。
        南山路高架桥,是座长60米的钢箱梁桥,它桥面是引进日本技术进行铺设,由日本技工施工,主要是在钢板上先刷一层介面剂,再铺上高粘度改性沥青,之后再撒上一层石英砂,最后才铺设国内生产的改性沥青,在全国是首创。
        仙岳路立交桥,在成功大道的全互通立交中,最为重要的。它是连接厦门岛横纵两条快速路的。为了所有方向的车流,通过这座立交桥,实现四通八达,修建了11条匝道,是成功大道所有立交桥里最多的。
        十一、BRT(快速公交系统)岛内高架桥。这是厦门首座快速公交专用通道。BRT1号线起于第一码头,通过高架桥沿厦禾路、莲前西路至东芳山庄、折转县黄路至环岛北路,在机场站落地;BRT3号线,同起用于第一码头,通过高架桥沿厦禾路、莲前西路至东芳山庄,再经莲前东路,至前埔站落地。BRT岛内高架桥,全长计32.4公里,桥宽度10米,只占厦禾路街道总宽度的1/6,相当仙岳路高架桥宽的40%,高度9米,全程无红绿灯。桥梁、桥墩采用造型轻巧美观,绿化,高架桥两边设置透明隔音带和路面铺改性沥青等防噪措施。乘客可在19站点,分别乘坐自动扶梯到达高架桥的快速公交站。2007年于“9·8”动工,2008年“9·8”前建成通车。它不仅便捷、经济、安全、环保,更是一条城市沿途观景线。
        十二、高崎互通高架桥。位于杏林大桥厦门端高崎处。
        十三、新环岛互通立交。位于集美大桥厦门端新环岛处。
        十四、五石桥互通立交。位于五缘湾五石路与环岛主干道交叉处。
        十五、富山跨线桥。于2008年7月12日通车,它在富山转盘处连接厦禾路与嘉禾路的。跨线桥总长482米,包括头尾两端钢箱梁引桥部份,宽18米,4车道,限车速60公里/时。
        由上可见,厦门为了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花了不少精力和资金,已建成了一批城市道路交通的高架桥。高架桥的建设,对解决城市道路交通严重拥堵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当前岛内所建得这些高架桥,依感觉而综观之,大概分布密度己差不多了!今后岛内再建高架桥来解决交通问题,是否会破坏或影响厦门岛的景观和环境和谐呢?再建是否更要慎重呢?因为厦门岛土地及空间必竟太有限了,除应多建近岸路桥(如演武大桥),多开隧道或地下工程外,建议最好少在主干道上再建高架桥。必须站在整个厦门岛上,更加高瞻远瞩地科学规划,把长期规划与短期建设、地下跟地上、隧道与地面、硬件与软件等更好结合起来,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地下交通线和地下停车场,进一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创造更加美好的厦门未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