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登】关于优化医疗系统高级人才管理的几点建议
2009-08-06
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
我市提出了建设闽西南医疗中心的目标,为此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引进,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级医疗人才,使厦门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市医疗卫生系统有博士138名,大多数为外地引进,大批高级人才的加入,极大地提高了我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知识学历层次,同时引进的高级人才所带来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新的技术设备,在较段时间内使厦门的医疗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我市从2000年开始启动重点学科建设,几年来共投入资金5000万(卫生局和各学科所在单位各投入50%),两个周期重点建设7个医学中心和22个学科,使这些主要学科达到了较高水平,个别学科如心脏中心和眼科中心已达到国家一级水平,不仅为本市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也吸引了大批周边地区的病人,在国内外具有了相当的影响。 医疗行业是人才知识密集的行业,人才对医疗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厦门这几年医疗水平的提高正是依赖于良好的人才环境所吸引的大批医疗技术人才,其中一批具有较高学历和技术水平的高级人才对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学科发展尤为重要。为应对医疗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本市和周边地区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必须进一步完善医疗人才,特别是高级医疗人才的工作,为此建议: 一、支持重点学科建设 对我市确定重点支持的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要继续大力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投入及使用、人员聘用和收入分配机制上,要给予一定的灵活政策。 二、实施高级人才发展战略 1.积极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的高级医学人才,根据学科、专科需要和个人专业特长,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以较高的比例选送、培养技术骨干深造,提高医务人员整体学术水平。 2.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投入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资金投入。采取岗位培训、院内培养、国内培养、国外培养的多渠道培养途径,在政策制度上向人才倾斜;采用预留和增设带头人职位,学科带头人年薪制等。 3.完善拔尖人才评选 目前的“学科带头人”评选作为表彰鼓励的一个举措,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如在注重技术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要将候选人在学科上发挥“传帮带”带头人作用的情况和效果作为选拔条件,此外评审小组成员也要考虑吸收省内或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关专家参与。在评选“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还要开展其他方面的评选表彰,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4.重视对高级医学人才宣传工作,扩大人才的影响力 把做好高级医学人才宣传工作当作开发人才资源的一战略步骤,与媒体、社会团体联办《名医风采》、《专家谈病》等栏目,利用卫生局和各医院的网站和宣传品等,大力宣传医院用人、宜人环境,充分展示高级医学人才医教研方面的成果和风采,提升知名度。 三、完善人才的引进、待遇和离职管理 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调动、招聘等传统方式外和“客座教授”等较为灵活的手段外,还可以借鉴某些民营医院的做法,根据我市重点学科的发展需要,以超出平均收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年薪,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和团队。在引进合同上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特别是终止或解除合同的条件和相关责任。 要在事业上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根据重点学科发展的目标,跟踪国内相关学科技术与设备发展,为重点学科购置较完备的科研和医疗设备,除了每年固定的划拨经费外,对学科发展急需的特殊设备应给予优先拨款。要围绕学科建设的需要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特长,配备精干的专业团队,为学科带头人发挥才能提供良好的配合支持,并为学科的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队伍。 对个别高级人才的跳槽等流动现象应持平常心态,尊重人才的选择,做好现有人才队伍的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紧引进和培养后备人才。 四、完善“专家门诊”和“专家下社区”工作 对专家门诊制度应当进行规范整顿。公立医院应逐步取消单独的专家门诊,由专科医师轮流接诊。避免专家整日疲于应付一般病、常见病,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年青医师,也将高年资专家从疲劳战中摆脱出来,专心研讨,解决疑难复杂问题。 积极探索优化专家会诊制度,让真正急需的患者能及时得到专家会诊。医院对专家门诊的专家资格应严格把关,以确保专家门诊能名副其实。 “专家下社区”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传帮带,来提高社区医疗中心技术水平,为此建议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首席医师制度,由三级医院派出的专家教授担任首席医师,轮流派驻负责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全科医生的诊疗工作,审核定向和双向转诊,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质量把关,每期下沉在社区工作半年。 (本文是农工党界别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提案。执笔:杨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