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9年第二期
字体大小【】 【】 【
【揽胜随笔】岳麓山下爱晚亭
2009-06-08
                                  岳麓山下爱晚亭
                                   机关支部 杨军
    爱晚亭八柱重檐,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石方柱,天花彩绘藻井,蔚为壮观,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爱晚亭位于长沙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又经过历代多次大修,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清代江南著名才子袁枚有一年秋天来到长沙,许多人慕名前往拜会,独罗典不予理睬。他不喜欢袁枚的学术主张。为防袁枚来访,于书院牌楼贴一联,道明你袁枚不似子路、韩愈一流人物,我罗典不想见你。两天后,袁枚来此见联,摇头一笑,递上拜帖。罗典称病不见。袁枚走后,罗典叫人泼水冲洗院前台阶,说是清除异端邪气。袁枚独自游岳麓山,对各处胜景皆有吟咏,惟独在“红叶亭”下只录杜牧的《山行》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且将第三句抄脱“爱”、“晚”二字。罗典闻知此事惭愧万分,并亲笔题写“爱晚亭”新匾。此名沿袭至今。但“爱晚”亭名究由何人所改,或曰何人最先所题,这笔官司还有人在打。有人说真正的改名者应该是毕沅,而不是袁枚。
    近代以来,爱晚亭畔留下过不少伟人的足迹。1906年,林伯渠到此游历,面睹大好河山而慷慨高歌:“到处枫林压酒痕,十分景色赛天荪。千山洒遍杜鹃血,一缕难招帝子魂。欲把神州回锦锈,频将泪雨洗乾坤。蓝成亦有关河感,愁看江南老树村。”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常和挚友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在爱晚亭聚首读书,锻炼身体,探求真理。
    爱晚亭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额,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主席所书手迹而制。亭内立碑,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亭前石柱刻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爱晚亭三面环山,东向开阔,纵横十余丈,紫翠菁葱,流泉不断。亭前有池塘,桃柳成行。游爱晚亭的最好季节是深秋,可惜我去的不是时候,刚刚进入秋天,长沙还是非常的热,岳麓山还是看不到几片红叶。不过山上山下,枫林成荫,也能消减不少暑气。亭边,小桥,流水,又是另一种神韵。我不由想,到了岳麓山最美的深秋时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又该是一幅怎样的绚丽图景呢?到了山顶,回望爱晚亭,爱晚亭的绿瓦飞檐,富有灵气,那红底金字的亭匾在一片浓浅不一的绿色中显得更加醒目,成为视野中的焦点。山因亭多了几分灵性,亭因山更显磅礴。
    岳麓山并不巍峨,爱晚亭也只是山腰的一个小亭子,年轻的毛泽东却从满山红叶和浩浩湘江中看到了自然的变幻和万物的生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个根本性的问题,20年后他以另一首《沁园春·雪》作了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游过爱晚亭,我以为看景倒在其次,不管是满目翠绿,抑或万山红遍的季节,人们都愿意来这里回顾风云变幻的历史,领略伟人惊天动地的雄怀大志。这才是历史并不算悠久的爱晚亭得以扬名海内外并吸引无数普通人的缘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