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9年第二期
字体大小【】 【】 【
【党员论坛】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2009-06-04
                     厦门大学总支部 吴崇伯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介入国际金融市场不深,但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中国想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显然不可能。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影响开始逐步显现,2008年成为近些年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1、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十分直接和明显,出现了企业倒闭和失业潮
    我国沿海出口加工密集地区如东莞和温州等地由于出口订单锐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已经出现大批企业停产倒闭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各地就有6.5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有出口实绩的玩具企业比上年同期下降53%。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的损失更大。
    2、对出口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最直接的冲击无疑是出口加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金额1074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2%,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4.9个百分点。2008年前三季度,剔除汇率、出口价格上涨等因素,中国实际出口增长已下降至个位数;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上年同期下降近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出口增速放缓直接造成我国工业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回落。
    3、投资和消费信心下降,经济增长下滑
    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出现连续下跌态势,特别是消费者信心指数跌幅较大,反映消费者对经济生活的满意度出现明显下滑。受外部需求下降、国内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为9.9%,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为9.7%,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五季度下降。
    4、对招商引资的影响
    2008年1-5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915家,同比下降20.95%,其中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28.13%,原欧盟15个成员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24.85%。
此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金融企业,尤其是外汇金融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较大的硬损失。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1、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国外看,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历来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并购的重要时期。当前国际市场变化巨大,促使部分行业面临重新洗牌。中国市场容量大,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产业基础投资环境良好,面对动荡的国际经济,中国必将是新一轮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优选地。
从国内看,首先,我国有近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24.66万亿元人民币的GDP,5.13万亿元的财政收入,20万亿元的国民储蓄。金融运行总体稳健,投资、消费的需求潜力比较大。其次,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尚未完成,有广阔的投资市场,必将引发扩大内需的引擎。再次,新的增长级开始发力。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个大增长级的发展之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机制逐步建立,深化了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成为带动中国西南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级;同时,成渝地区和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改革试验区的相继推出,中国新一轮区域改革试验开始发力,进一步推动了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最后,台海局势发生积极变化,“大三通”基本实现,海峡两岸开展有效的金融合作提到议事日程。总之,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条件,只要坚定发展信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2、驱动消费,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民生保障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投资拉动趋弱的情况下,以外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路子越走越窄,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已成为最重要的动力。我国要扩大消费需求,就应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规模。主要是要大面积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职工工薪收入;进一步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落实和改善创业扶持政策,以稳定就业、稳定收入;想方设法保障以困难群体为重点的民生问题,集中把新增财力放在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上来。
    3、调整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金融危机、经济下滑、需求萎缩,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应重点扶持培育出口产业基地,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及附加值,促进出口。加大对出口企业特别是重点出口企业的政策扶持,积极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外贸资金和政策扶持,提高企业出口和抗汇率风险能力。
    金融危机使我国加大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力度显得尤为紧迫。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应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的出口市场,开发多元市场,走市场多元化战略。应大力开拓东盟、非洲、俄罗斯、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
    4、继续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一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着力增加对符合产业政策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科技专项资金、技术进步专项资金,高新产业重大项目扶持资金,节能专项资金等的财政性投入。二是加快清理企业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轻装上阵、应对金融风暴发挥作用。三是多渠道缓解融资困难,如鼓励和引导各类担保机构、银行加快金融创新,减少贷款手续,提高抵押贷款比例,降低贷款费用。同时,要积极引导民间融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四是下大力气加快完善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中小企业“走出去”步伐,帮助中小企业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5、创新引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中国利用外资应该创新引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增强外资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改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方面的功能,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重大调整。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外资数量和规模的做法,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吸收外资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技术等方面。必须调整国家利用外资战略,有选择地吸收外资,从技术、产业、环境等多个角度设立外资进入标准,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注重引进西方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物流采购,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特别要抓住发达国家部分产业研发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有选择、高起点引进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成套技术装备,积极推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
    6、促进大陆与台湾经贸更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进一步加强大陆与台湾经贸更紧密合作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沿着和平发展的轨道继续前行,有利于两岸良性互动的态势健康发展,有利于两岸经贸取得双赢,更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首先,应扶助大陆台商渡过难关。除资金救助、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还包括有些产品需要升级,有些企业需要转产,有些企业需要重组兼并或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等。当前应特别支持和帮助大陆台资企业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台资企业在大陆可持续发展;积极鼓励大陆台资企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同时,鼓励和支持大陆有实力的企业赴台投资。其次,应围绕减少失业,增加就业这一紧迫课题进行更广泛合作。两岸需要针对就业问题加强交流、协商与合作。应加强两岸产业合作,重点推动两岸在开发利用新能源、促进传统中药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其他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共同提高两岸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增加就业机会。大陆幅员辽阔,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回旋余地,2009年经济首要任务,是“保增长、拉内需、调结构、重民生”,台湾地域狭小,需要把大陆作为腹地,乘大陆扩展国内市场之机,发展岛内经济,加强与大陆的经贸交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