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9年第一期
字体大小【】 【】 【
【提案选登】关于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2009-03-06
                      关于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科支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几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据厦门实际,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包括: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工程,对全市326个行政村(居)1355个自然村进行了分类改造。启动老区山区建设项目,市区财政将投入4个亿,对全市60个老区山区村分批建设。实施移民造福工程,不断改善边远山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地区的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民转产转业。2005年7月份开始实施“金包银”工程。,科学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征地款、为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实现了农村就地城市化、维护了农村社会安定稳定。至2008年全市已有20个村开工建设“金边”项目,涉及人口4.8万人。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连续3年增幅超过10%,农民增收稳定长效机制正逐步形成。
    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开展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整合现有农村教育、卫生资源,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卫生医疗水平,并率先全部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农民工子女入学免收借读费;启动农民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将常见病、多发病纳入医保范畴,并将全市农村居民也纳入“全民医保”体系,扩大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发展厦门特色的现代农业。确定“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科技种苗业和高附加值加工销售业,把种植业、养殖业放在辖区外,支持企业在周边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任务,自我市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个别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方法、措施,认识尚未完全到位,存在不同程序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倾向,没有充分发挥好主观能动作用。
    2、发展不平衡。从工作进展看,试点村、重点村、示范村发展较快,较规范;非试点乡镇和村,工作还停留在文件上、宣传上、思路上,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方法少,工作动劲不大。
    3、建成后的项目,存在后期管理维护问题。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村屯道路、排水排污沟、健身器材等公共基础设施,由于农村农民存在不同程序的文化素质,部分没有认真爱护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存在部分设施受损;加上部分村财薄弱,村内的公共绿化、环卫保洁缺乏人员管理,美化、洁化的环境不能长期保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建设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力量。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宣传中央、省、市新农村建设文件精神,帮助农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和有关政策,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及时报道各乡镇各部门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
    2、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养力度,加快劳动力转移。加快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全面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同时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3、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一村一品”。结合各村特点,因地制宜,支持发展现代种苗业、生态观光旅游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经济。扶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或高优种苗基地建设,争取每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或一个特色产品。发展特色经济,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4、继续抓好试点工作,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应当坚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高度重视已经建成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问题,一是增加新农村建设的后期资金投入,二是加强发展、壮大村财。根据当地实际,建立起由政府和村民两级管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范性维护措施。
    5、继续弘扬农村新风尚。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以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6、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应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基层领导骨干,让他们带着政策、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引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
    7、继续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侨、台、港、特”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建立两岸农业交流互访机制,加强与台湾在良种引进与改良、精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食品加工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抓好农产品贸易中转、农业优良种苗引繁、农产品加工出口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工作。

(本文是农工党市委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提案,并被列为重点提案。执笔:朱凤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