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8年第四期
字体大小【】 【】 【
【揽胜随笔】“小石潭”记曾清泉
2008-12-08
“小石潭”记

曾清泉


        入植物园,沿往太平岩的石径行走,于中岩寺的峭壁溪谷中,有一小潭,名不见经传,吾称之曰:“小石潭”。此潭异于唐代柳子笔下的“小石潭”,那是一个“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的小石潭,此乃是以石堤拦截溪谷而成的小潭,因它四围有奇岩,姑名之。

        潭西乱石斜矗,丛竹夹生,高耸者刻“凌石”二字。临潭一岩,状似坐佛,上刻“放生池”三字,由此才知这是中岩寺的“放生池”,寺庙建筑截溪流而放生,堪称一绝。

        潭北嵌砌数丈石壁,巨岩上刻“南无阿弥佗佛”六个大字。立于潭前仰观,仅见中岩寺的飞檐翘脊。潭东石丛,高岩也刻“凌石”字样。潭南偏东隔石径有巨岩纵横垒叠,耸然而立,岩罅崩裂,绿萝翠幔,蒙络摇曳。暖冬初夏,三角梅花开,深红浅紫,色彩缤纷。
    小潭之美,在于她环抱于群峰翠岭之中,四周竹树环合,横竿倒影,参差披拂。北面崖壁西有岩石凌潭横卧,掩映于黄竹丛中。黄竹茎黄叶绿,节间有一二宽窄不等的绿色条纹,可堪吟赏。潭西南竹林繁茂,有茎干弯拱的吊球竹,有茎干笔挺的撑篙竹,有目细枝秀的崖州竹,还有茎嫩如敷粉的粉单竹。……

        夏雨初歇,湍急的溪流奔注于小潭,潭水溢堤而流,可听到铮铮琮琮、如鸣佩环的水声。此时你坐于潭沿石椅上,可见竹叶间蔚蓝的天空,飘絮般的白云,竹叶上雨点如珠,簌簌滑落。孩提时候,我在故乡的池塘岸上,曾将赤裸的双脚垂到池水中击激潭水,潭水飞波溅浪。此时我不能,潭水映照着我的华发苍颜,时光,就是这样无情地流淌……

        我张大鼻翼,尽力吐纳,时而清除喉咙,大声吆喝,让青山声声回响。当清凉而甜蜜的空气沁入心脾、透入肺腑,顿觉血脉流畅,神清志爽,人世的烦恼与焦虑为之消除,哪怕这只是转瞬的时刻,也会获得巨大的满足。俯看潭面,可见绿藻浮萍间时有小鱼跃动,荡几圈涟漪,心想若有一二蓑笠渔翁垂钓于此,钓的当不是柳子笔下的寒江之雪,而是一种春和景明的景象。
    “万籁此皆寂”,也不尽确切。或许盛夏的吱吱、吱吱蝉声大合唱,你已经听烦了;或许你将它疏忽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鸟儿的啾啁声你更不以之为奇。我在夏雨中来,却听到一种“嘎咕、嘎咕”的叫声,这不是蛙鼓,也不是蛐鸣,而是几只癞哈蟆,赖在潭边瞪着双眼,缩涨着白色的腮袋,在吹奏它独有的,谁也没听懂的乐曲。悄悄走近前去,它却“扑通”一声,跳下小潭去了。

        清晨,从古寺里传来颂经声,舒缓的节奏和着响亮的钟磬声,给小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带来了一种空灵的境界。当年柳子在永州小石潭,寂寥一身,凄神寒骨,因其境过清,不敢久留,悻悻离去。当今的游客到此,常不知这里有个小石潭,或只是将它作为游览太平岩的歇脚站,我却经常于此逗留,镇日不忍离去,故为之一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