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8年第四期
字体大小【】 【】 【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从刻板到敲盘
2008-12-02
从刻板到敲盘

曾清泉


        以前要印刷文字,要先刻字,刻字用的工具是钢板与刻笔,钢板是一块长条形布满细纹的钢制板,蜡纸铺在钢板上,用一支针尖形的刻笔在上面刻划。这刻字法,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就已经使用,考卷都是这样刻成的。

        这方法延续了几十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任教的学校仍在使用,学校没有专门刻字员,印讲义、出考卷,得靠自己刻字印刷。可刻字并非写字,要顺着钢板的纹路着力,字体要工整,用笔轻重要适度,印出来的字迹才能清晰。印刷时滚筒蘸墨要均匀,滚筒往前滚动一次印出一张,印完一张后得把网罩提起,拉出印好的纸张来,印多少张就得操作多少次。一份刻字只能印刷几百份,蜡纸一破就不能再印刷了。印刷时双手沾染油污,不小心油污就沾染到衣服上。

        1988年我到农工党厦门市委工作,此时已不用刻钢板,单位配备了专职打字员,使用的是打字机。字盘里布满了铅字,打字员操作时,喀嚓喀嚓,一个个铅字被纵杆嵌住,在滚筒蜡纸上打出字样来,又回到字盘原来的位置上。打上的是铅字,印刷出来字迹清晰,但打印的多,也是很费力的事。

        那时,我常将编辑的《农工简讯》拿到厦大印刷厂印刷,工厂使用的是排字,偌大的排字车间,斜躺着一堵堵铅字墙,排字工人手捧带木框的“盘子”,在铅字墙前来回走动,按分类把一个个需要的铅字捡拾到“盘子”中来。排版工人再把一盘盘字拼装到版面上。尽管工人们训练有素,捡字速度快,但要捡完一篇文章,仍需要很多时间。

        版面随时都会有字数的增减,排版时我要在场随时增减文章的字数。若要刊登照片,还要到专门的车间制版,经过多道工序、等好长时间,才能制作出底版来。底版垫在木板上,拼装到版面上,这样制作的相片,也只是黑白的。

        我想,我国自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来,相对于此前的雕版印刷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近千年来,印刷术并没有从根本上起变化。

        上世纪末,电脑开始进入厦门百姓家,但还没有普及,我的儿子见别人家里有了电脑,好玩,一天,他突然把一台电脑抱回家,那时我还责怪他,没事先通个风、报个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电脑已经普及了,不仅办公室离不开电脑,普通家庭也使用了电脑,而且从台式电脑向液晶电脑、笔记本电脑快速进展。我也在退休之后学会了用电脑敲打字盘,学会了扫描、打印等,以前的排字、印刷车间都搬到家里来了,只占用了小小的一隅空间。开始时我见年轻人双手在键盘上敲来敲去,像弹奏钢琴一样,一行行字幕就出现在荧屏上,羡慕极了,心想,我何时也能做到这样呢?如今理想变成了现实。

        电脑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重大突破,它使信息以空前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传播,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我经历了印刷发展的历程,如今钢板刻笔、打字机、排字车间都已进入博物馆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印刷技术的巨变,只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