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从外汇储备的巨额增长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2008-12-02
厦门大学总支 吴崇伯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年时间里,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走出了一条在一个10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外汇储备的巨额增长就是一个例证。 一、外汇储备出现巨额增长 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形势开始明显好转,外汇储备增加,1981年底达到27亿美元,1990年底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底外汇储备为212亿美元。 1994年1月1日,我国成功实行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实行汇率并轨,建立了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随之大幅增加。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开始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到1997年底增至1399亿美元。从1994年到1997年这四年间,外汇储备累计增长了1187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近300亿美元。 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虽对我国经济有所影响,但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外汇储备没有减少,只是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从1998年到2000年,外汇储备累计增长257亿美元,即截至200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1656亿美元。 2001年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2001年起,我国外汇储备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全年净增466亿美元。2001年10月18日,我国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年底为2122亿美元。 2002年是我国入世第一年,FDI大幅度增加,全年超过5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同时,外贸也快速增长,总值达到6207.9亿美元,外贸顺差为303.5亿美元,比上年增幅高达35%。从2002年开始,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超常增长,2003和2004年尤为明显。到2005年1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8536亿美元,开始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国家。 截至2007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53万亿美元,增长43.32%。其中2007年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增加2144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攀升。 外汇储备是一国的综合性经济指标,其快速增长加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资信力,增强了国际社会对我经济和货币的信心。雄厚的外汇储备也使我国举借外债和债务的还本付息有了可靠的保证。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还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家收支能力增强。同时,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央行能有效地调节市场,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人民币在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 二、改革开放是外汇储备巨额增长的根本原因 1、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跃居世界第4,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5%以上。 2、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大提高。 1978年以后,我国借鉴新加坡等国经济建设经验,对外资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到我国投资兴业。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1980-1991年,外资以港澳台资本为主,主要特征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三来一补形式、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但规模较小,年平均吸引外资不到20亿美元,最高年份30亿美元。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外资掀起对华投资新高潮。1992年外商直接投资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突破200亿美元,1994年突破300亿美元,1996年突破400亿美元,1998年实际吸收外资455亿美元。1999、2000年出现徘徊局面,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但每年仍然超过400亿美元。 2000年以后,国际金融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在华投资新一轮高潮开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2年中国吸引外资527亿美元,2003年535亿美元,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606亿美元,2005年603亿美元,2006年690亿美元,2007年747亿美元,连续四年利用外资规模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并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从1978—2007年12月底为止,全国累计设立外资企业63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世界500强有490家已在华设立企业或机构,FDI对GDP的贡献率超过40%。外资企业创造了1/3的工业产值,提供了超过1/5的税收,雇佣了2000多万名员工。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使我国国际收支项目中资本项目出现大量顺差,推动了外汇储备的增加。由于FDI的大量流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额越来越大:2001年347亿美元,2002年322亿美元;2003年527亿美元;2004年1120亿美元。 3、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由世界第22位跃居世界第3位。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 我国进出口贸易近10年一直保持顺差,且顺差额越来越大:2001年174亿美元;2002年354亿美元;2003年458亿美元;2004年440亿美元,2006年1750亿美元;2007外贸总额21,738亿美元,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外贸顺差262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顺差使我国国际收支项目中经常项目出现大量顺差,经常项目顺差也直接推动我国外汇储备增加。 三、经验总结 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特别是外汇储备的巨额增长,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1、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面貌。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2、我国发展道路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竞争能力。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过去5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5年,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我们应继续保持踏实理性、学习借鉴、兼收并蓄、互利共赢的开放心态,更加自信和自觉地推进对外开放,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中国开放促进世界和地区发展,使世界收益。开放使我们自身受益,也为全球经济稳定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组合全球资源,为世界生产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全球消费者因此受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我国已是全球第三大进口国,2007年进口额达9558亿美元,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出口市场。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50%,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额中周边国家和地区所占比重达60%以上,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球和地区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立足自身优势,集成利用全球资源,带动全球分工新格局的形成。相关各方发挥各自优势,因分工深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而共同受益。 4、正确把握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最近几年,对外开放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资源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变化对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我国正处于比较优势调整升级的变化中,低成本优势减弱和劳动生产率上升两种趋势的净结果决定我国今后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不仅丝毫没有减弱,而且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更多的资金、知识、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有尽可能地利用全球范围的各种机遇,集中各方面优势资源,才能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新的竞争能力。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讲,应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减少资源流动和重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是事关长期发展潜力的重大问题,应予高度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