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随笔】游潮州韩文公祠
2008-09-10
第六中学支部 魏镇轩 一说起唐诗宋词,我们就会想起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有八个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人称唐宋八大家,名字排在八个名家最前面的是韩愈。 不久前,学校组织退休老教师到汕头和潮州二日游,旅程中的一个景点就是韩文公祠。 潮州韩文公祠建在潮州市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韩山西侧的山麓,入口处一本巨大的石头雕刻而成的书本模型,书页上写着韩愈的鼓励学子们的《进学辞》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来此旅游的客人们大多会在这里留影,同时也重新复习一下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教诲。我们一行人也在此“名句”前摄影留念。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皇帝,被令处死,幸宰相裴度等人讲情,才改被贬为潮州刺史。在任职8个月期间,他询民疾苦,重农桑,筑堤防,兴学校,祭鳄鱼(韩江原叫鳄溪或叫恶溪,溪中多鳄鱼,屡伤人蓄,韩愈设法驱走鳄鱼,百姓感恩之,改鳄溪为韩江),开潮州文风,给潮人留下深刻影响。后人敬仰韩公,在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的“双施石”下,建了一个侍郎亭(因韩愈任过刑部侍郎之职)。笔架山在城区东面,也叫东山,因纪念韩愈,故又称韩山。 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原建在城南七里,苏轼为此还写下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后遂成天下定论。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曾游于笔架山并手植橡木树,故将韩文公祠迁至笔架山的今址。 我们登上了气势宏伟的七八十级的石阶,来到韩文公祠景点的大门。大门门框上的横梁上镶嵌着1984年春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此地时写的“韩文公祠”四个闪闪发光的金字。进了门,是一个院子,院子的南侧是一条近百米长廊,沿着长廊每1—2米就在屋檐下挂着一盏红灯笼,长廊的墙壁上有启功、刘海粟、赵朴初、许士杰、胡绳等名家写的歌颂韩愈的几十幅书法碑刻,使长廊显得更加古色古香。 院中当中有一条由绿化带隔成的2米多宽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是一个51级台阶的蹬道,“51级”台阶是纪念韩愈在51岁时被贬官到潮州。走完蹬道,就来到《韩文公祠》的正殿。祠堂的正门门框上方写着:“韩文公之祠”。门两边挂着一对紫檀色的木灯笼,门两边的地上还放着一对石头打造的石鼓。门有高高的门槛。祠前原有一株参天的橡木树,据说就是韩愈亲手栽植的,可惜的是那壹千多年前的老橡木树已不见踪影,橡木遗址上只有一株高大粗壮的百年老木棉树。我们只好围拢在木棉树下,缅怀先贤,叹息岁月的流失。 进了祠庙的门,是一个厅,祠面宽18.7米,进深31.8米,分前后两进,厅的房梁上有几块木匾,一块是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写的《三啟南云》,一块是大画家刘海粟写的《百世师》,一块是科学家周培源写的《百代文宗》;还有的木匾写着:《思韩》、《泰山北斗》等。后厅的正中有一张供桌,供桌的后面端坐着韩愈的塑像,其左右两边各站着一个侍童的塑像,这两个侍童据说就是传说中的张千和李万。 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说的就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的那一段历史。祠中有碑刻40幅。如明代的《增修韩祠之记》、《功不在禹下》和清代篆刻《传道起文》牌匾等,苏轼写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立于正堂南墙下。 大厅的南侧墙边立有一牌匾,正中有篆刻绿色的四个大字,右边写有巡视两广盐课太常寺少卿加二级 沙拜 题;左边写着: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二月谷旦立。 那四个绿色的大字,我们一行人看了老半天,也认不出是什么字,像看天书一样。后来经导游解释,我们才知道:碑文四个大字,历来读法不一,后来有专家据《重订六书通》一书,考定那四个字为“传道起文”。 出了祠堂南边门,又有一个庭院,这里就是《天水圜》。庭院的一侧有两位老者站着交谈的雕像,其中一尊就是韩愈的塑像,另一尊是海阳进士赵德的塑像。 韩愈被贬官到潮州时,潮州还是未开化的边远小州,文化和教育事业相当落后。韩愈捐资兴学,捐出了自己八个月的俸禄,并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举荐海阳进士赵德为主管潮州教育的官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长吧,鼓励大批青少年到学堂读书,促进了潮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潮州一代文风。后来韩愈被调离潮州,赵德依依不舍送别韩愈的心情其实也是潮州人民惜别韩愈的心声。 祠堂的后面有石阶,我们右拐左拐地往上走,又来到了后山腰的一个平台,平台上建有一楼阁,这就是“侍郎阁”了。楼阁的基部外壁上写着“吾潮导师”四个大字。“师”字的右半边竖字笔划出头,看起来很像“市”字,这可能是古人因尊敬韩愈而故意写出的错别字吧。 楼阁是双层垂檐建筑,2楼的屋檐下悬挂着写有《侍郎阁》3个金字的牌匾,楼阁1楼的门框上方有“中国佛教学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韩愈纪念馆》5个金字。楼阁的木质的门框和门廊的木柱都是深紫红色的。“侍郎阁”原为“侍郎亭”,1988年才改造翻新重建并更名为“侍郎阁”。这当然也是为了纪念曾任过刑部侍郎的韩愈了。 从“侍郎阁”前的平台上往山下看,透过几株百年大树的枝叶,可以看到山下的韩江和江面上的古桥。那就是有名的湘子桥。此桥在韩江的西岸因正对着潮州古城墙的广济门城楼,所以湘子桥也被叫做广济桥。在民间的传说中,湘子桥也是在韩愈的提议和领导下修建的,并且得到了“八仙”的帮助,后来就以“八仙”之一韩湘子的名字作为大桥的名字,有人甚至说,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儿,将韩愈也神仙化了。 我望着韩江的涛涛流水,想起《功不在禹下》的匾文,大禹治水流芳千古,而韩愈治江(之鳄),“功不在禹下”。“治潮仅八月,山水尽姓韩”,韩愈到潮州只有8个月,笔架山改叫韩山,鳄溪改称韩江,可见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有多么深厚!韩愈在51岁时到潮州,56岁时就因病去世,也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他的丰功伟绩却流传千年,精神的薪火万年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