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8年第二期
字体大小【】 【】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专栏】穿越历史的光泽
2008-06-03
穿越历史的光泽
思明区教育支部 张映红

        刚参加完农工党福建省委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的知识竞赛,台风“浣熊”就来了。在回厦的长途汽车上,雨点急骤地拍打着模糊的车窗,拷问着意志薄弱的灵魂,吹皱那幽幽的记忆之河。
        20年前,我在福州长安山求学,每日里只在寻常巷陌中彷徨、踽踽独行,并不曾着力去寻访三坊七巷,不曾留心察视名人故居。或许,曾经在不经意间偶然闯入那留着朱漆大门、青铜门环、屋顶上带有飞起檐角的老坊老巷;或许,曾经超越时空,在黄巷32号内,与当年的黄琪翔、章伯钧、郭冠杰、彭泽民、丘哲等一起在门洞下进进出出,点燃起爱国救国之薪火,策划着联共反蒋抗日之壮举。只是,蒙昧少年,与历史擦肩而过,当时只道是寻常。
        工作数年之后,我拜识了“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邓演达,直面了那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墙面斑驳,陈设简陋,那是伴随先生成长,思想觉醒的惠州故乡;“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那是大元帅府内孙中山与宋庆龄亲自递与的手书对联;夕阳斜照,落影拉长,历史在一瞬间凝固,那是先生横眉冷对,义无反顾地走上囚车的永恒镜像;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平等和自由,先生的身体扑向大地,而灵魂却驻留在永远的天际间。
        那是60年前的初夏,华夏九州风起云涌,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挑战着中国的走向,中共中央运筹帷幄,登高疾呼,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各民主党派和社会贤达受此感召,心领神悟,齐声响应。在香港半山的罗便臣道,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章伯钧、马叙伦、王绍鏊、陈其尤、彭泽民、李章达、蔡廷锴、谭平山、郭沫若等齐齐地聚在了一起,农工党代表彭泽民动情地说:“中国的农工平民大众陷于死亡线上,蒋政权已经面临全面崩溃,解救民族危亡,此其时矣!”他们联名致电毛泽东,发出了《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通电》,拥护召开新政协,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者一致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明确载入宪法,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走上了制度化、法律化轨道。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和谐发展。
        阳春三月,奥运火炬祥云离开中国,开始了世界和谐之旅。一路上,或风风雨雨,或阳光普照,而其中,由中国崛起所引发的西方恐慌,西方谩骂,却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成了全球华人反分裂的空前团结。和为贵,谐为美,薪火传递过程,展现出一个崛起大国的胸襟、睿智和自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西方的偏见令人吃惊,但偏见不能阻止中国的发展,唯有中国的繁荣将最终纠正偏见。
        骤雨终于过去,车过筼筜湖,只见小白鹭们划着优美的弧线落满枝头,池鹭悠闲地在水边漫步,苍鹭(俗称老等)则拉长着脖子,望着东岸,一动不动地还在等待,还有夜鹭,岩鹭,牛背鹭等,这些都勾画出鹭岛一派祥和热闹的景象。我想起二句老话正适此景:“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太阳从云缝间泻下,画面远去,却是海峡西岸正春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