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8年第二期
字体大小【】 【】 【
【封面人物】心脏病患者的守护神———记厦门市劳动模范、农工党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王焱博士
2008-06-07
心脏病患者的守护神
——记厦门市劳动模范、农工党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王焱博士
宣调处洪军晖

        王焱,1967年11月生,曾先后担任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香港圣保禄医院注册医师,现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心脏中心心内科主任,加里.罗宾心脏及血管介入手术室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十一届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厦门市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农工党厦门市委副主任委员、第十一届厦门市政协常委。
        2001年,就学于香港大学尚未毕业的王焱作为厦门市重点人才被引进中山医院并参与厦门心脏中心的创业发展。
        2003年,王焱为一位88岁高龄的患者施行了左主干介入治疗手术,属全国首例,打破了左主干高龄患者不能进行介入手术的禁区。
        2004年,王焱获心血管临床博士学位,成为香港大学建校百年来首位内科学系心脏及血管科临床博士。
        2006年,王焱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6年,王焱被评为厦门市首届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2007年,王焱被评为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8年,王焱被评为厦门市劳动模范。
立下大志  悬壶济世

        王焱的父母都是医生,是新中国第一批援疆医疗工作者。当年,他们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毅然背井离乡,踏上了西行的路。坐敞篷车,辗转兰州、乌鲁木齐,十多天才到达最终工作了40年的阿克苏地区。
        “小时候,半夜父母出诊,我就被放在急诊室或病房里,那时经常看见父亲把濒危的病人从死神中抢救过来,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真的很伟大。”耳濡目染和家庭熏陶加之父母亲严格的要求,王焱从小就树立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理想,学医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勤奋的王焱没有辜负父母期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一次机缘,香港大学的何世华教授到新疆医科大学做手术,王焱有幸作为他的助手与这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相识了。1996年底,他去香港师从何世华教授学习工作。2001年,被聘为厦门大学客座教授的何世华来厦门讲学时,正值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组建心脏中心,于是极力推荐他的得意弟子王焱加盟。那时候的王焱,正在攻读港大博士,同时还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香港圣保禄医院工作。
        在王焱看来,做好一件事情,关键在于是否用心去做,在于你爱不爱这份事业。“我很喜欢我所从事的专业,所以我会很用心的、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尽管有些在一般人看来的小事却是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因为我的职业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命。浮躁是最要不得的,专业的问题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做人,踏实做事,这就是王焱。
孜孜以求  永不止步

        “不能埋头光做自己的,在新的形势上不要满足于过去的思路,否则任何好的学科都会落后的。”王焱如是说。
        从2001年进入中山医院并参与创建心脏中心以来,他不断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带领心内科开展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在数量、质量和难度上都居全省首位,领先于同行业,填补了厦门市乃至全省、全国多项技术的空白。现在心脏中心已开展了4000余例心血管血运重建手术,年手术量超过1400台次,射频消融术超过350台次/年,进入了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单位时间内完成手术例数较多的全国先进行列,被誉为“新的厦门速度”。
        王焱认为,一个学科要持久长远发展,就要有危机感。他重视学术推广和交流。2005年和2007年,他领导组织了两届高水平的“厦门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国际会议。大会聚集了包括世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鼻祖、美国纽约医学院Gary Roubin教授在内的世界各地和国内心血管医生,Gary Roubin教授还欣然同意以本人的名字命名厦门心脏中心导管室。这两次盛会是福建省有史以来心血管专业最大规模、专业技术水平最高的同类会议,实现了从手术现场到会议现场的同步手术直播和讲解,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在国内的地位,扩大了厦门医疗水平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此外,厦门心脏中心还与美国新泽西心脏中心、德国柏林心脏中心、美国纽约医学院等建立协作关系,定期派出人员交流培训。
        长庚医院的成立对厦门的公立医院是一种挑战,但这种挑战却并不让王焱觉得担忧,相反,他认为这是“共赢”的契机。一直以来,厦门心脏中心都走在福建医学界的前沿位置,这种位置会让人“小富则安”。有竞争才会促进发展。他多次组织医务人员前往参观取经。
做事必须先做人

        “做事必须先做人”是王焱一直坚信的。王焱深知要做一个好医师,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必须有一颗“仁心”。他说白求恩救死扶伤一心为病人,不计报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几代医务工作者,这是一种不灭的精神,是我们的楷模与榜样。于是他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无论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随喊随到,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于是他用心多于用脑,诚意大于技巧;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王焱积极实践“上医治未病之病”,疾病重在预防。为宣传防病治病理念,普及健康知识,他先后在世界心脏日、全国高血压日、红十字会日深入老年活动中心、大型社区、学校、厂区、商场、消防支队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数十次,在普通市民中宣传心肺复苏知识,培训普通群众急救技能。
        王焱重视服务和管理的改进,从科室的设置、服务、就诊流程等都“以患者为中心”,引进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医护人员以“医者父母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采用一对一的诊治方式,重症监护病房每张病床都设有床帘,医生查房体检、患者入睡时都可以拉上,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隐私;为缓解患者手术时的紧张情绪,导管室免费还为患者设置了音乐点播服务,并鼓励带自己喜欢的音乐来播放,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
        王焱引进先进的治疗理念,针对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急性期病程短、变症快、疾病凶险的特点,在厦门市率先倡导并开通了福建省内首条胸痛、中风绿色通道,将与病魔战斗的主战场放到院前急救,很多患者都是通过在急救车上接受心脏中心专家的远程指导处理,然后直接推入心脏导管室接受急诊的血管开通手术。急诊就是命令,王焱为首的专家团队常常为了急诊手术,深夜或者凌晨紧急赶到手术室,正是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换来了患者重新焕发活力的生命。“胸痛中风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已挽救了近200名患者,使胸痛、中风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及时,方便了厦门和闽西南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放射线对人体的损害很大,不仅杀伤白细胞,还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而心脏介入性治疗手术必须在放射线下才能进行。为了避免放射线的损害,他每次手术都得穿上20多公斤重的铅衣,有时一天要连续做多例手术,中午没有时间吃饭,喝杯牛奶、咖啡就继续干。现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心血管综合诊治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并数十次成功抢救国外患者生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言传身教  凝聚一个鹰雁团队

        王焱到医院后,为迅速提升科室凝聚力和竞争力,就积极着手打造一个团结进取、锐意拼搏的鹰雁团队。
        王焱立足于心内科的客观实际,全方位提升心内科的档次,做大做强心内科。他开创新的项目、挖掘服务空间、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他从狠抓医护人员基本技能入手,利用晨会、查房等对下级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他注重人才梯队培养,开展英语教学查房。他始终坚持病床边教学及科内学术活动,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并鼓励医护人员开展科研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心内科,形成了人人争创新、个个有专长的良好局面。多名医生能独立完成右心导管检查术、起搏器安置术、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造影术、PCI术、射频消融术。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学术研究已蔚然成风。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主持卫生局、科技局项目3项,在国家级等刊物发表杂志30余篇。由王焱等共同主持的“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及导管消融治疗的研究”中标厦门市重大疾病研究课题,这项研究的突破将为房颤的防治作出重大贡献;作为全省唯一能独立开展的具有远端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发作以及预防中风的复发,对于降低我国中风致死率及致残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家庭和社会负担意义重大,获得2006年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的“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的临床研究”,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临床与社会效应,获得2007年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突出的业绩,良好的口碑,医院以及社会赋予他的一道道耀眼的光环,没有阻挡他前进的脚步。如今,他依然是洁白一身,每天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地忙碌着。他关切地对待每一个患者,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就象自家的兄弟,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患者需要,风里来,雨里去,不管什么天气都随时从家里赶来,为患者解除病痛,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难怪人们都亲切地叫他:“心脏病患者的守护神”。难怪医院领导感慨:“拥有王焱,不仅是医院,更是厦门人民的福气”。难怪病人们都“安心把心交给他”。他把不平凡的才华和不灭的医者仁爱之心融入到了每一天平凡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那一个个金灿灿的荣誉,不正是知识、责任、爱心和美好情操的高度凝结吗?
        “心脏病诊治技术在迅速的更新着,象初生的太阳一样生机勃勃,前景广阔,我们的治疗理念也一定要迅速随之而更新,不断用崭新的国际先进水平诊断治疗技术武装我们的团队,继续脚踏实地的为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心脏病学的发展不懈努力、积极奉献!”这是王焱的理想,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对此,人们深信不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