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7年第三期
字体大小【】 【】 【
【沧海一粟】筼筜港湖的历史变迁巡礼(二)
2007-08-03
    [上接《厦门农工》第二期]
    1981年厦门市规划管理局初步规划了第一张筼筜市中心区蓝图,厦门市政府确定迁出旧城,选址筼筜湖北岸。配套市政府搬迁,筼筜湖北岸规划了观音山小区、振兴新村、筼筜西小区,南岸规划了槟榔小区、湖滨镇,同时规划环绕筼筜湖的城市干道———湖滨东路、湖滨中路、白鹭洲路、湖滨西路、湖滨北路、湖滨南路等,城市中心区的结构框架逐步形成。在1988年前,筼筜湖外湖清淤量141.26万立方米,淤泥用于填地。
  1989年6月,为搞活筼筜湖内水体,改善湖区水质,降低湖水污染程度,有关部门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利用涨潮重新从西海域引水冲刷筼筜湖,再利用退潮时机将湖水排到西海域。开始将原有四孔防潮泄洪闸门改造为一孔纳潮(位于北边)三孔排水(位于南边)的结构方式,并设置微机自控闸门启开系统。在筼筜湖北侧修建长2600米,宽50~60米的导流渠。在涨潮时,北边一孔闸门开启,南边闸门关闭,每天可引入新鲜海水60~80万立方米,沿导流渠引至湖东桥下的內湖,由内湖向外湖流动。当退潮时,湖水水位高于海水水位,开启南侧三孔,湖水可排入大海。使筼筜湖开成北进南出的大循环,把整个湖水搞活起来,有效地改善筼筜湖的水质。
  厦门市整治筼筜湖,利用“西水东调”方式搞活水体相结合之外,还采取控制污染源和治理、两岸截污、清淤工程及沿岸绿化美化等措施,累计投资3.5亿元,大力改善湖区的环境质量,具体情况是:
  1、通过多种行政管理手段,控制污染源。据1980年有关部门调查,有113家企事业单位将废水排入筼筜湖,年排放总量630万吨,其中25家工厂年排放量407万吨,占入湖废水总量64.6%。1982年开始对25家主要污染源进行限期完成治理。至1990年底,基本完成治理14家,部分完成治理5家,转产、搬迁、停产6家,其余的大部分医院、工厂也相继建成单位内部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印染、造纸、电镀等入湖污染源的控制;新建、扩建、改建时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三同时”的要求施工,保证污水达标排放。
  2、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沿湖修建污水截流管道及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尽量不进入筼筜湖。因此,在筼筜湖南、北岸分別建立一套污水处理系统。南岸污水处理系统由16公里截流管道、4个提升泵站和1个污水处理厂组成;北岸污水处理系统由19公里截流管道、3个提升泵站和1个污水处理厂组成。分别于1989年2月、7月建成投产。
  3、清淤筑岸、造地和绿化美化环境。1984年11月开始采用绞吸式挖泥船清挖湖中污泥,经过两年努力,内、外湖共清挖污泥约236万立方米,不仅解决湖水发臭变黑的问题,也扩大水面50万平方米,增加容量198万立方米。沿湖修建护岸10公里,造地约70万平方米。
  另外,建成筼筜湖排水大型泵站一座,泵站规模为40米3/秒;用泵站设置自流系统,解决筼筜湖流域防洪、排洪为主、兼有改善筼筜湖与西海域水体交换等特点。泵房建于西堤南端西侧,污水处理二厂南面,便于统一供电与管理。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筼筜湖第一次综合整治于1990年基本完成,筼筜湖湖水清澈,湖的四周填出了大片陆地,同时,还成功地在湖中央用淤泥吹填成白鹭洲、湖心岛,形成外湖、内湖、干渠三部分。白鹭洲连同北部与路、桥相连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大会堂,构成厦门筼筜新景区。它以白鹭洲及其公园为主体,以人民大会堂为中心,以筼筜湖为铺垫,以湖滨东西南北中路及白鹭洲路为经纬,以四周高楼大厦为衬景,以环湖带状、块状公园为补充,以三山(万石山、仙岳山、狐尾山)为屏障,以建筑小品、音乐喷泉、夜景工程为点缀,勾勒出一幅厦门最具代表的城市景观。翠绿的狐尾山和现代建筑交相辉映。
  筼筜新市区,东至嘉禾路,西至西堤与东渡小区交界,南至湖滨南路,北至仙岳山,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范围内,它从1981年开始建设,区内建有市行政中心、法院、检察院,集中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堪称厦门市行政、金融中心。区内还建有七星山工业区和仙岳山工业区,位于湖滨北路以北,仙岳路以南,总占地约1平方公里,是当时厦门市一些重要企业如柯达感光材料厂、林德叉车、厦门工程厂、金龙汽车有限公司、厦新电子、宏泰发展有限公司等设厂用地。
  通过整治后,筼筜湖湖水清澈,绝迹多年的白鹭、海鸥等飞禽又成群返回归、绿意盎然,湖中有益水生生物再现,水产动物由1种增加到60多种,与西海域种类数相近。每逢好天气,垂钓爱好者沿着湖岸、堤岸,依次排列,享受着怡然自得的垂钓之乐。风筝爱好者在人民广场、白鹭洲公园和南湖公园等广阔草坪上,放飞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风筝,快乐自如,在空中翱翔。入夜,昔日“筼筜渔火”已变成今日五彩缤纷的夜景工程。每当夜幕降临,湖内两岸灯火辉煌,波光粼粼,到处游人如织,欢歌笑语,2000年被评“筼筜夜色”,成为厦门新二十名景之一。
  1992年9月24日厦门市政府颁发了《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1997年,厦门市人大通过《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它为整治、建设、管理好筼筜湖,提供了法律依据,使湖区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迈上法制化、规范化的新台阶。
  整治筼筜湖,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为新区发展建设打下了有力基础。该整治工程1991年获得国家建设部、环保总局授予“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1993年还被联合国环境开发署评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这系我国和世界沿海湖泊治理上一大突破。
  由于松柏内湖和江头水域位于筼筜湖上游,纳潮的海水仅能达到筼筜湖内、外湖区,松柏湖的污染依然很严重。1998年,有关部门决定实施筼筜湖水体搞活二期工程,再一次运用了“西水东调”的手段,通过引入筼筜湖上游干净水源对松柏湖进行冲刷,共清淤泥100.8万立方米,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筼筜湖干渠及其上游松柏湖与天地湖的湖水水质。
  至1999年,总投资4亿元的筼筜湖一、二期整治工程完成。筼筜湖湖区水质基本达到国家地面水体四类标准,其综合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基本实现湖水不臭的“低调”的奋斗目标。
  虽然,筼筜湖区经过上世纪的两次综合治理,环境有了很大改观,经济建设进展飞速,造就了今日筼筜湖的辉煌,但由于湖区面积大,清挖不够彻底,来自筼筜湖37平方公里汇水区域内的水体破坏造成的泥沙,还有筼筜湖周边的污水沉淀和西海域带进的九龙江泥沙流入湖内造成新的污染,筼筜湖水体的色度和透明度仍不容乐观。长期形成的淤泥,不仅使筼筜湖的有效库容日趋减少,又使湖水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令附近居民不堪“臭扰”。松柏湖及干渠一带湖底淤积最为严重,屡屡产生赤潮现象,而且赤潮发生时间越来越长,有时长达数个星期,时不时就有大批死鱼暴浮湖面。
  2005年7月25日开始,厦门市又一次对筼筜湖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治理,总投资近8000万元,内容包括清淤与湖区护岸维护加固。清淤的范围包括筼筜外湖、筼筜内湖、干渠和松柏湖等区域,水面面积共1.6平方公里,清淤量130多万立方米,平均湖底加深1米,最深处清淤2米。采取了国内最先进的环保清淤技术,以绞吸式环保型挖泥船绞吸、管道输送(泵加压)的疏浚方式为主,辅以泥浆泵干湖排水清淤的方案。淤泥排向会展中心北部何厝弃泥坑填埋造地。工程于2006年4月左右完工,筼筜湖水水质又得到大大改善,还增大100多万立方米的库容量及增强防汛排涝能力。据说在今后10年之内,不必再大规模清淤,只需局部清淤。筼筜湖区经过二十几年各方面努力,不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新城区建设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己成为厦门城市的核心区,也是开展文化休闲活动和娱乐活动重要片区。
    厦门市人民政府认为,从现代旅游休闲的角度看,其巨大的旅游经济潜力尚待挖掘。因而下达编制《筼筜湖整治与开发规划》的任务。2003年8~11月,筼筜湖管理处委托德国欧洲旅游研究所编制《筼筜湖开发利用规划方案》,对筼筜湖水面、环湖绿带、若干城市公园(南湖、江头、松柏、白鹭洲、嘉禾、海滨、西公园等)等整合进行设计规划,以期寻找到规范、和谐发展之路,进一步为筼筜湖发展总体规划铺垫。该方案提供了筼筜湖未来定位:全力打造一个“筼筜湖休闲港”,使之成为厦门市重要的、有跨地域影响的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活动中心区域。开发的根本目的是让整个环湖地区集合文化、娱乐、消遣等多样休闲旅游功能,与金融、行政、商务以及居住功能相辅相成,进一步提高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经过挖掘,以白鹭洲为中心的筼筜湖区必将与鼓浪屿———万石山、黄厝———会展中心形成厦门旅游的三大核心区域。此外,还对交通规划、集约化管理机构、城市环保、城市综合景观、旅游保障等提出了策略性意见。
  如今,环筼筜湖地域成为厦门市的黄金宝地。厦门市有了筼筜湖,海中有岛,岛中有城,城中有湖,湖中有洲,洲中有池,池中有石,一层连着一层,一圈绕着一圈,构成了赏心悦目的山海奇观;而城建海上,海在城中,城景相依,山海交融,人与自然十分和谐的生态场景,成为厦门城市的独有特色。
    目前筼筜湖区水面面积约1.6平方公里,将近30条排洪沟、涵调、排水管与筼筜湖周围相连,承担着37平方公里地域的汇水功能。由于城市规划中的雨污分流未能很好实现,许多雨水和污水合流排入筼筜湖等现象还十分严重。雇用的20多位清洁工,每年在湖中捞起2800~3000立方米的垃圾。筼筜湖要达到“完全不臭”,还任重而道远,仍需一个不断探索提高的过程。
  未来,厦门市必定对筼筜湖进一步“排毒养颜”,使其更加美丽,更加温馨,更加飞速发展!筼筜湖远景,令人振奋向前。(完)

                                            防保支部 黄育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