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医话】养生防病,因时制宜
2007-04-09
养生防病,有很多途径和方法。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养生防病,“因时制宜”,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兹就衣着、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方面予以分述。
一、衣着的“因时制宜” 衣着,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无时无刻不能脱离的日常生活问题,看起来很普通,实际上是关系到养生防病的大问题。人与自然相应,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无不影响于人体,所以人们在衣着上必须与自然界季节气候的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那就是在季节更换、寒热交替时在衣着上应该注意有适当的调适,这是人们早已知晓的生活常识。 但是,在具体方法上,不少人往往有所忽视,因而招来疾病的发生。 春天来到,气候转温,有的人就急于换上春装,脱去冬衣,结果不知不觉地感冒了。这一方面是由于春季虽温,但仍可能有寒流袭击,使人防不胜防而为病;另一方面,人体在冬季之时,机体为适应寒冷气候,防止体温的散失,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呈内收的状态,而春天一旦来临,内伏的阳气一下子还未能达表,体表阳气还相当不足,御寒能力还较薄弱,如果一下子减去衣服,寒邪就会乘虚而入,故虽无寒流突然袭击,也可因一点点风吹草动而感冒。所以春天不宜过早过多脱衣,必须谨慎渐脱才为妥当。 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的气血均已达表,汗出气泄,以维持正常的体温。人的衣着应有利于汗液的外泄和蒸发,如果衣着过多,或穿化纤衣服,势必影响汗泄和散热,就易产生暑热病,甚则引起中暑。所以夏暑之季衣着宜单薄透风,并以棉布质料为佳。不过,现代人在空调房工作时间过长,若穿着过少,也易引起感冒,所以适当加衣避凉还是需要的。 秋季气候由热转凉,人体的气血正逐步内收,体表阳气已不如夏暑季时那么充足旺盛,这时应该注意,虽然有时气温仍然很高,但不可过分贪凉,尤其在夜间,切忌赤膊不穿衣服或不盖毯子睡觉,否则受凉感冒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秋去冬来,气温明显降低,按理应增加衣着以防寒邪为病,然个人之见,早冬衣服以迟加渐加为佳,因气温是逐渐下降的,人的气血也是逐渐内收的,迟加渐加衣服可以增强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增加抗病能力,这是一种积极的防范措施,当然在暮冬严寒之时,就不能再不加衣服,因为此时人体的阳气已经在里,体表阳气已经相当薄弱,寒邪就很容易乘虚而袭,体质差的人就常因此而生病。所以这个时候就应穿足衣服以御寒,毛料和化纤衣服乃是最佳的防寒工具。 总之,衣着的正确调节,按季节气温而有适宜的增减,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望君切记,勿可忽视。 二、饮食的“因时制宜” 人以食为本,饮食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季节气候的变化常常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对饮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就应该根据寒热气候的不同特点来调摄饮食,以保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维护人体健康。 夏季天气炎热,为保持恒定的体温,人体常会出汗以泄热,若汗出过多,水分丢失严重,往往会导致脱水,就会引起体温升高,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还由于钠、钾的丢失,而导致电解质代谢紊乱,并出现心律失常等危象;维生素的丢失,也会造成维生素的缺乏,而发生种种症状。因此补水是第一重要的,可以是白水,也可以是含糖量不高的饮料,如果是葡萄糖生理盐水则更恰合,膳食中汤菜量宜比炒菜量多一些,以补充水分、无机盐等的丧失。夏天消化功能比较薄弱,不少人因食欲不振而少食,容易发生热量摄入不足的偏差,此时一定要保证能量的摄入,进食以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饭菜宜清淡,少吃油腻食物,多一些蔬菜和水果,清淡的饮食还能防止产生过多的热量,预防“火气”的发生。但是蛋白质的供给还是需要保证的,特别是优质的蛋白质,如奶、蛋、大豆制品等。夏暑之间,正是细菌病原体最容易繁殖的季节,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以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冬季气候寒冷,低温环境下人体维持体温所需要的热量增加,体内各种代谢水平普遍提高,体内能量贮备有所减少,因此冬季进食量应适当有所增加,在保证碳水化合物比例为60%左右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脂肪食物的比例,蛋白质饮食也宜增加动物性蛋白,以能摄入必需氨基酸,因为有些必需氨基酸如蛋氨酸能提高耐寒的能力。低温环境下维生素需要量也增加,钙和钠容易缺乏,因此膳食中应多补充维生素、钙和钠,宜多喝奶,多吃蔬菜水果。盐也可适当增加一点,有人认为低温条件下摄入较多食盐可使机体产热功能加强,但过多进食盐的危害是不应该忽略的另一方面的问题,如造成心、肾负担加重等,所以食盐的摄入量还是应该有所控制。 春季和秋季由于气候相对温和,其饮食的调摄就不如夏、冬季那样高的要求,则在此恕不赘述。 三、起居、情志调节的“因时制宜” 人与自然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人必顺应之。在起居、情志调节上也应与自然界保持一致,这是健康长寿、养生防病的重要环节。现摘录《黄帝内经》的经典语录以述之: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尝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春季,大地从寒冷转为温暖,万物从匿藏“沉睡”中逐渐苏醒,生发舒张,人亦应之,起居上应适当减少休眠的时间,不可再睡懒觉,要夜卧早起,让自己的气血也活跃起来,衣服可以穿得宽松一些,参加一些散步之类的室内外活动,在情志上应保持十分的舒畅和随意,这样才能与春之“生”保持一致。 夏季,天气炎热,万物长势一派旺盛,与其相适应的,人们的工作和活动的时间应有所增加,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故夜卧早起,在情志上不能有所发怒,目的是使人的阳气得到充分发泄,以减轻和杜绝因高温引起的内热,这是与夏季炎热相适应的保健措施。 秋季,天气转凉,收敛是整个自然界的主线,人的起居也应作相应的调整,睡眠时间应略有增加,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应使自己的情志保持安宁,不要过分激动和兴奋,因为如果仍然处于兴奋的状态,是不利于身体气血之内收的,因而使生理功能也难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这就是养“收”之道。 冬季,天气严寒,闭藏是整个自然界的主线,人的起居亦应如此,必在有阳光的白昼活动,避开寒冷,就近温暖,睡眠安排以早卧晚起为妥,情感方面以含蓄不露、少参与追求性活动为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使人的气血(主要是阳气)过多的外泄,有利于人的体温保持恒定,生理机能也能更好地与自然界保持一致,这就是养“藏”之道。 四时的养生如此,一日之中也同样如此,《黄帝内经》提出人的阳气白昼运行于体表,夜晚收藏于体内,这与春夏生发、秋冬收藏同一道理,所以人们应该从日落以后减少活动,“无扰筋骨,无见雾露”。我们之所以不主张夜生活,其理就在于此。如果违背这个原则,那么疾病就会“登堂入室”了。 (厦门大学第三支部 王长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