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7年第二期
字体大小【】 【】 【
【参政议政】大力支持社区卫生事业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07-04-06
医卫专委会

    建国以来,我国建立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大量的人才、设备和资金集中在二、三级医院,特别是综合性大医院,形成了基层医疗机构病人稀少而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如厦门市2005年全年的门急诊量为980万人次,而社区卫生中心发展最好的思明区10家社区卫生中心的门急诊量仅有55万人次。加上一些医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和医疗行业的某些不正之风,造成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是当前社会反映较强烈的一个问题,也是各级医疗卫生部门正着力解决的一个重点。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就要加快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除了社区医疗机构自身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外,综合性医院也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的综合性医院在参与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如思明区医院与辖区内的与社区医疗机构形成协作网络;市第一医院以杏林院区为立足点,牵手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杏滨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为建立岛内延伸至岛外的医疗服务网络打下基础。但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
    1.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不同,综合性医院主要承担医疗职能,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医疗”六位一体的职能。综合性医院如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帮扶,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好地发挥六项职能,还需要各方探讨。根据目前情况,综合性医院主要在医疗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帮扶,帮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技术,逐渐确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就诊格局。
    2.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和病人、收入的竞争关系。在当前保持人均医疗费用零增长的要求下,要保持收入的稳定和增长,争取更多的患者就成为各医疗机构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3.综合性医院整体兼并社区卫生中心的模式,实现了双方利益的一体化,解决了双向转诊可能遇到的利益划分问题,但也遇到市、区两级人员编制和财政拨款如何整合的问题,
    4.一些社区卫生中心在技术设备条件和场所环境的不足也制约了综合性医院对其进行扶持的力度。全市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传染病防治,特别是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力量和医疗设备。目前我市尚未建成功能齐全、救治安全、可为社区卫生中心提供转诊、转治、培训服务的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基地,在建的杏林医学中心病房大楼的配套设施尚未到位,各项功能有待健全。
    5.一些综合性医院存在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不够重视的现象。
    2006年5月18日,厦门市卫生局出台了《关于建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协作的通知》(厦卫基妇[2006]185号),要求建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技术协作制度。这份文件的出台,对综合性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建议对综合性医院设立社区服务的专门科室、人员,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技术扶持,开展双向转诊的指标、流程和费用结算等方面作更具体的要求。
    根据各地的经验和我市的实际,综合性医院参与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由综合性医院定期派出技术骨干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适当放开执业限制,支持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离退休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继续服务。
    2.帮助社区卫生中心提高管理质量包括病案管理、处方书写、药品器械管理、医疗纠纷处理等,为社区卫生中心提供继续教育课程;提供进修、学习、参观方便;提供科研指导;提供社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支持。
    3.实行挂号、检查“一单通”,开设检查“绿色通道”。
    4.实行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特别是对于在大医院已经接受治疗控制了病情但仍需进一步康复的患者,医院应就近转移到离其住所较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治疗。
根据我市地域面积不大、群众看病就诊相对不难的实际,上述两种做法建议以二级医院为主,作为各区社区卫生中心的“总中心”,三级医院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5.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共建”关系,纵向联动整合卫生资源,提高其有效性。如条件设施不错的社区卫生中心的病房就可成为医院病房的“延伸”。
    6.鼓励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性大医院开办社区卫生连锁机构,或将社区卫生中心纳入大医院的管理范围进行指导。综合性医院参与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将有利于调整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方便群众就医和降低医药费负担的同时,也扩大了综合性医院的影响。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有关部门应给予关心和支持:
    一是在资金上提供支持。综合性医院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必然要涉及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利益调整,在双方都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财政资金上的弥补和调剂是很必要的。综合性医院在人员、技术、设备、培训、管理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帮助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此外,如果实行综合性医院兼并社区卫生中心的方式,则双方人员在编制和工资划拨上的整合也需要财政支持。
    二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对社区卫生中心在用地用房、设备投入、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加快各社区卫生中心的扩建和设备的补充,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和引进,成立全科医师协会等。
    三是加强医保政策的扶持力度。当前群众不愿到社区卫生中心看病,医保定额偏低和个人自负比例与综合性医院相差不大是一个原因。建议逐步提高社区卫生中心的单次门诊的医保定额,拉大三级医疗机构间医保个人自付比例差距。可以借鉴上海的作法,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上年度的医保发生费用制定额度,将基金预先下拨,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把社区卫生服务的收入和单位的收入、医务人员的分配切开。从过去的以营业额来考核,转变为以对群众服务水平的高低、质量好坏作为考核的标准,让医务人员不再受到“费用”、“利润”的干扰。
    四是加快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基地建设。在建的第一医院杏林医学中心大楼是我市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基地,属省市重点工程,希望有关部门尽早解决该病房楼配套设施资金问题,使之按计划投入使用,早日为我市预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功能齐全的传染病防治培训基地。
    7.随着我市岛外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岛外人口的增加,在岛外地区增设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必然要列入有关部门的规划安排中,这其中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由原来的乡镇卫生院改制而来,如何对这些新建和改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扶持,卫生主管部门应尽早做出规划。当前要加强岛外的第三医院和同民医院的建设,使其能承担起扶持所在区各社区卫生中心和卫生院的职能。

                                       课题指导:苏文金
                                       课题组组长:陈珍霞
                                       课题组副组长:巫斌  林海南
                                       课题组成员:俞娟 许荣栋 黄江山 唐国宝 杨军
                                       执笔:杨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