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主监督 > 社情民意
字体大小【】 【】 【
进一步完善外来人员家庭医生签约的建议
2019-02-15

  家庭医生制度作为世界通行的医疗体系基础,发挥了基础医疗、健康维护的功能。目前,各地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即“家签”)稳步推进,整体签约率稳步上升,成为基础医疗卫生的升级版。目前各地开展家庭医生较好的地方,其家签率可以保持在户籍人口的40%左右(较早开展家签的厦门市,2017年签约率为35.3%),也就是基本做到了每一个户籍家庭都有人签约。但不少地方的家签制度存在一个空白,就是只面向户籍居民,外来人员没有纳入其中。

  不少城市的外来人员在暂住地工作、生活、消费,给居住地作了贡献,其医疗健康保障同样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外来包括务工人员、养老人员、外来人员的家属,其中未成年家属和养老人员更需要家庭医生。家签制度作为基础卫生的升级版,也应该将他们包括进去。

  建议如下:

  一、建立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档案系统。在社区工作人员协作下,确定本社区的外来人员情况。对办理居住证的人员进行登记,纳入到流动人口签约系统中。在外来人员办理居住证的同时,以短信、微信和现场告知等方式,提供办理家庭医生签约或续签的相关服务流程。

  二、将外来人员的老年群体作为家签重点。对年龄偏大的外来人员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可设定年龄标准,比如达到65岁的群体不论是否有居住证或户口,均应给予免费的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四项业务,尽早发现患病人群,并纳入医疗信息数据。即便不纳入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尽早告知患病人群来本社区医院诊治或去上级医院诊治也是必要可行的。

  三、推行外来人员全家共享家签模式。一些外来人员的家属,以及本地户籍的外地家属,因为办理居住证的限制等原因,没有纳入统计,但也应纳入家签服务范围。可利用本地户籍的家签体系,拓展为家庭签约,提供自费办理临时就医卡,提供涵盖基础疾病的基本家签服务。

  四、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外来人员家签管理。外来人员流动性大。对于离开本地的人员,可以不再管理,但可以将所掌握的基础医疗信息通过网络移交到其原籍或新的居住地。对于本市跨区、跨街道社区的流动,通过居住证变动,联动社区医院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提高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和及时准确性,也减少患者麻烦。

 

(中医院支部、厦门市中医院妇科医师王玲博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