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员风采 > 先贤谱
字体大小【】 【】 【
厦门农工党党员先贤谱——王志超
2021-07-01

  王志超(1899—1963),籍贯辽宁辽阳,外科医学专家,曾任厦门市卫生局局长、厦门医学院院长、厦门市第一医院院长,农工党厦门市委第一至四届副主委。 

  1922年,王志超毕业于沈阳满洲医科大学,后在满洲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工作。1928—1930年,任吉长铁路医院外科主任。1930年起,任中东铁路哈尔滨中央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九一八事变后,出于民族自尊心,不与敌伪合作,1937年10月参加由李鼎勋(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任教湖南湘雅医学院,1939年起任福建省省立医院院长)、黄丙丁(福建晋江人。1933年在东北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35年参加建福建省立医院筹建工作,任筹建处主任。1936年曾为弘一法师治愈疾病,1937年奉令往福州负责筹建省立医院,并被任命为福建省立医院院长兼皮肤性病泌尿科主任)的聘请,参加福建省立医院筹建处及第一次院务会议。1939年省令王志超为福建省立医院南平分院院长,1940年省立医院沙县总院部奉令迁往与南平分院合并,王志超任省立医院副院长,1943年继任院长兼外科主任职务。 

  1946年医院搬迁厦门,改称福建省立厦门医院(后改名厦门市立第一医院),王志超任院长兼泌尿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任厦门市第一医院院长。其间于1950—1951年,兼任厦门第一护士学校校长;1952—1954年,任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1954—1958年任局长。1958年厦门医学院创办,任厦门医学院院长,1962年厦门医学院调整划归华侨大学,任华侨大学医疗系主任。1958年厦门市红十字会恢复后,兼任市红十字会副主席。

  王志超热爱祖国,坚持追求进步。东北沦陷期间,王志超目睹了日寇及其帮凶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统治,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尊心。因不与敌伪合作,毅然南下福建。福建省立医院搬迁来厦后,他将救济总署分配来的物资一部分用于修建医院,一部分暗地用来支持中共厦门地下组织和游击队的活动,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 

  王志超医德高尚,仁心无畏。在东北行医期间,蒙古某地鼠疫流行、疫病四起,当局要派医疗队前往救灾,多数医护人员虑及疫情猛烈、传染性强不愿前去,他挺身而出说:“作为一个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万一染上鼠疫,那就把尸骨埋在黄沙里吧。”毅然率队前往,经他带领医疗队奋力抢救,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厦门第一医院创建时,只有三间房子,50张床位、87名员工,办公用的是煤油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王志超带领医院同仁,逐步将第一医院发展起来。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医院建成手术室,X光机等设备投入使用。内科开展肝脏穿刺术、心包穿刺术、小脑池穿刺术等当时较先进技术。外科开展肺叶切除、输卵管结扎、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分离等系列疑难手术。他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亲自到街道社区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他医术精湛,被誉为“闽南一把刀”,慕名求医患者众多对贫困患者他或特批免费看病,或自己垫钱给病人看病,深受患者爱戴。1963年去世时,自发前来送行的群众排成长龙。 

  王志超一生投身医疗工作,对福建省外科学、医学教育和厦门市卫生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曾任中华医学会厦门分会主任,发表论文有《创伤消毒剂在生物学上的实验》《巨大阴囊象皮症(Elephantiasis)一例报告》《创伤消毒剂的细菌、病理学及生物学上的实验研究》及《阑尾炎200例统计分析报告》等。20世纪40年代,曾结合临床、放射科诊断厦门首例嗜伊红细胞增多症。  

  

  二排中为王志超

  1946年省立医院搬迁厦门时,负责协调医院落地事务的是当时的厦门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秘书郑静安,王志超因此和郑静安得以认识并多有接触。而郑静安当时又受命任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工委委员兼闽南地区特派员。1951年3月10日农工党厦门市工委会成立,郑静安任主任委员。1953年,王志超经郑静安介绍加入农工党,曾任农工党厦门市委第一至四届副主委及厦门市人大代表。

 

(组织处根据《厦门市志》《厦门市卫生志》《福建红十字会简史》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办提供档案资料整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