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完善全科医师培养招聘机制的建议
2021-07-14
农工党党员、厦门市翔安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黄金炎反映:
为实现《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提出的“2020年城乡每万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城乡每万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提高每万人配备全科医生数,不少地方的编办及卫健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优先保障全科医师招聘,对我国提高万人配备全科医生数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每万人全科医生2.22人。但在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的招聘培养中,目前产生了两个较为突出的新问题: 一是全科医生优先保障招聘政策的“一刀切”执行,使得基层一些非全科医生的紧缺岗位人员无法补充。比如根据北京、上海、辽宁、山西、厦门等地文件中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核定的编制内,要保证全科医生的配备”、“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编制内要保证全科医生的配备,优先安排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学毕业生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对未按要求配齐全科医师等相关执业人员的基层医疗机构,空余编制优先保障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护理人员、中医类别医师的使用”等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有的科室,如放射科、口腔科等不属于上述专业的人员一旦退休、辞职出现岗位空缺后,若该机构全科医生配备数未达标准,则无法招聘补充该空缺,使得科室负荷加大,甚至出现无法运转而关门的情况,若该基层医疗机构所在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全科医生配备数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二是全科医生招聘及培训时间过长,导致上岗时间过晚,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实际人员不足。受人事管理权限约束,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先提出招聘需求,上级部门再根据需求统一安排招聘,前后花费约需一年时间。加上由于过去全科医生招聘少,需求小,高校该专业学生少,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新招聘的全科医生多为临床医学、中医学类的毕业生,上岗前还须进行三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因此全科医生实际上岗至少需要四年时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实际空缺时间过长。 为此建议: 1.适当完善全科医生优先保障招聘政策,分设基层医疗机构“紧缺岗位编制池”和“全科医生相关专业编制池”,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上报的“紧缺岗位”,在对应编制池未满编情况下,特别是因人员退休、离职造成原岗位运转困难的,允许招聘该岗位职工,而不受全科医生优先保障招聘政策限制。 2.优化全科医学专业设置和规范化培训要求。细分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方向,设置基层全科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二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毕业专业为基层全科医学专业的,在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执业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可缩减为一年;对于医学专业研究生学历毕业,到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执业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可免其本学科培训(上限半年),但不免考试考核。例如毕业专业为内科学的研究生,允许其规范化培训时,培训除内科学外的其他学科至少半年,经考核合格后即可获得基层全科医师执业证书。上述医师若此后到二级以上机构执业的,可再补足剩余两年规范化培训后再注册执业。 3.在细分基层全科医学专业基础上,可优化学科课程设置,作为医学专业学生第二专业,鼓励中医学类、临床类的医学生修读双专业学位。在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招聘时,同等优先招聘双专业学位毕业学生。 |
||